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病原体是指引起感染病的微生物。
针对已经引起感染的病原体,需要尽早诊断、及时治疗,同时要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耐药菌的感染。
“储存库”是指病原体可以赖以生活的“环境”,包括人、动物、医疗设备、土壤、水等。
为了避免病原体在储存库中大量繁殖,需要对环境做好清洁消毒、控制虫害鼠害等。
病原体的排出是指病原体离开“储存库”的方式,可以通过开放性伤口、气溶胶和体液飞溅(包括咳嗽、打喷嚏和唾液)。
为了减少病原体的排出,患者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流感患者佩戴口罩),此外,还要注意手卫生、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产生的垃圾也要正确处理。
传播方式包括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吞食和吸入。
针对病原体的传播方式,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会有效。
病原体的侵入是指病原体进入新宿主的方式,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呼吸道、黏膜、导管。
针对病原体的侵入,首先应尽量减少额外的病原体侵入途径(如尽早拔除导管)。如果出现了意外暴露,要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易受感染的宿主可以是任何人,其中风险最高的包括正在接受医疗保健的人群、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携带侵入性医疗设备(如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的人群。
为了保护易感人群,需要完善疫苗的接种,积极治疗和控制基础疾病,同时医务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宣教,让患者充分了解如何执行感染预防措施。
小结一下~
总的来说,阻止微生物传播的方法,是在以上任何环节中断这条传播链,主要措施包括经常洗手、及时接种疫苗(包括流感疫苗)、咳嗽和打喷嚏时遮盖口鼻、生病时待在家里、遵守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规则、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环境清洁和消毒、遵循安全注射规程、对医疗器械和设备进行消毒、正确使用抗生素以防止微生物出现抗生素耐药性。
作者:陈翔 韩梦鸽
审核:胡必杰 高晓东
原文链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