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刘美媛 班柳娴
01
疼痛治疗的具体实践原则
1)首选口服,60分钟达到最强作用,方便服用及剂量调整,患者依从性较高;
2)其次可选用透皮贴,每贴可持续释放药效3天,但会受洗澡、出汗的影响;
3)有创的方式为静脉注射(15分钟达到最强)、镇痛泵(患者自行控制剂量释放)、皮下注射(30分钟达到最强)等,但给药时也会带来额外的注射疼痛。
根据肿瘤的疼痛评估可分为轻、中、重三个程度,初次止痛治疗时应选择对应阶梯的止痛药物,疼痛加重时可直接跨阶梯给药,不需要逐阶梯升级。
1)按照具体药物规定的时间间隔,到点服药(一般为控释/缓释剂,即长效药),如每6 h,每12 h,每24 h等,有助于保证始终稳定、有效的血药浓度,保证持续的止痛效果。如果距离下次服药时间点不足1小时的时候出现了疼痛,可提前服用,后面的时间点也依次提前或调整剂量;
2)当两次服药的间隔期间出现爆发性疼痛时,可加用速释类即短效止痛药,并根据补服的短效止痛药剂量换算成长效止痛药剂量,在下一个时间点服药时对长效止痛药加上对应的剂量,即“剂量滴定”;
3)一般癌痛的发展与肿瘤疗效息息相关,起初时应连续规律服药,待治疗起效、肿瘤控制效果较好时,或疼痛长期控制良好,不再出现爆发痛时,再试行减药、逐步停药。
疼痛的感知存在个体差异,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疼痛性质、止痛效果及耐受程度等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药物、方式、剂量),并及时根据患者的反馈进行调整。
1)关注止痛治疗后疼痛的缓解程度及机体反应情况;
2)注意止痛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3)尽可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时加用止吐药,溃疡时加用护胃药,便秘时加用通便药等。
常用止痛药物及特点
非阿片类药物,适用于轻度疼痛(1~3分),具有封顶效应。
1)对乙酰氨基酚:肝功能异常者慎用;
2)非甾体消炎药:布洛芬、萘普生、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等。心脏疾病、肾功能不良、胃肠道不适、出血风险和血小板偏低的患者慎用。
1)弱阿片类药物,为国家管控药物,适用于中度疼痛(4~6分)。如:可待因、曲马朵、氨酚羟考酮等,药效4~6小时,可与非甾体类药物联用,以减低弱阿片类药物的剂量。
2)不足之处:
存在“天花板效应”和“极量”限制,即药物达到一定剂量后,继续增加剂量不能增加疗效,反而增大毒副作用。
容易产生耐受性,通常使用1个月后需更换为强阿片类药物。
副作用主要有便秘、瘙痒、头晕、嗜睡等,可相应地使用通便药、抗过敏药处理。
强阿片类药物,国家管控药物,适用于重度疼痛(>6分)。
1)吗啡片、吗啡注射剂:数分钟起效,药效4~6小时,适用于爆发痛,可进行剂量滴定,再换算为长效止痛药量;
2)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药效12小时,禁止掰开、砸碎、研磨服用;
3)芬太尼透皮贴:药效72小时,体温升高促进药物释放,发烧时应特别留意;
4)主要不良反应有便秘、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瘙痒、呼吸抑制等,可相应地使用通便药、抗过敏药处理,注意避免药物过量。
1)抗抑郁药、抗惊厥药等,常与阿片类药物联用,其镇痛效果与抗抑郁作用无关,剂量及起效时间均不同;
2)皮质类固醇:用于神经或骨受侵犯时疼痛危象的急诊处理。
外用药物,如5%利多卡因贴片等。
1)认知训练:心理调节,分散注意力,放松训练等;
2)按摩,热敷和/或冷敷,针灸或穴位按压,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等;
3)提供睡眠、沐浴和行走方面的支持,放慢活动步调,调整更舒适的体位等;
4)适当的运动和功能锻炼。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