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呼吸道病毒感染起病急骤,多在2~3d达到顶峰,病程一般在7~10d以内,部分患者病程可长达3周。
多有季节性,可有流行病学接触史或群聚性发病,多有发热(低热为主,细菌性肺炎则多为高热)、咳嗽、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病情严重时也可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
实验室检查:早期血常规示白细胞正常或减少(<10×109/L,若>15×109/L则多考虑细菌感染),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大多数患者的CRP正常(<20 mg/L,若>60 mg/L则多考虑细菌感染),多数患者的降钙素原(PCT)正常或升高不明显(<0.1 μg/L,如果0.25 μg/L≤PCT≤0.5 μg/L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若PCT>0.5 μg/L则多考虑细菌感染)。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测还可以发现病毒特异度核酸或抗原、抗体水平升高。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者影像学可无明显异常,病毒性肺炎典型影像学表现以多灶性或弥漫性病变沿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及胸膜下分布为特征,可能是病毒经气道侵犯末梢气道及相邻近肺泡,炎性细胞浸润、渗出,肺泡细胞改变所致,均以肺换气部位为主,大气道受累较少见。
在一项纳入了27例重症鼻病毒肺炎病例的研究中发现,影像学表现主要为双肺病变或弥漫性改变,主要征象为周围支气管征、间质性改变、大叶性病变、磨玻璃样改变或胸腔积液。
在一项纳入了106例甲型流感病毒性肺炎的研究中,CT主要表现为:单肺或双肺多发不对称磨玻璃影、单肺或双肺实变,实变以支气管血管周围和胸膜下为主,实变区域主要发生在肺的后部,中部和下部,有20例出现双侧或单侧小的胸腔积液。
在一项纳入了12例成人H7N9禽流感病毒肺炎的研究中发现其影像学表现主要有:磨玻璃影、实变、支气管充气征、小叶间隔增厚、小叶中心结节、网状、囊性变、支气管扩张和胸膜下线性影。所有病例均累及3叶或3叶以上,多见于右下叶。
在一项纳入了104例腺病毒肺炎的研究中发现最常见的CT表现为实变(92例)、磨玻璃影(GGO;82例)、间隔增厚(34例)、结节(46例)、支气管壁增厚(32例)、胸腔积液(16例)和淋巴结病变(3例)。
在一项纳入了93例病毒性肺炎(60例流感病毒肺炎,19例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10例腺病毒肺炎,4例副流感病毒肺炎)的研究中,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CT主要表现为四种成像模式:以气道为中心病变(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多灶性肺炎、单灶性实变或磨玻璃影或树芽征,或没有感染相关的影像学发现,其中的19例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CT表现主要为:气道中心分布的树芽征和支气管壁增厚,伴或不伴支气管周围多灶性实变。
在另一项纳入了42例(21例流感病毒,9例腺病毒,8例呼吸道合胞病毒和4例副流感病毒)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研究中,CT主要表现为三种模式:(1)影像学检查正常的局限性感染;(2)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的特征:支气管壁增厚和树芽征;(3)肺炎表现:多灶性实变或磨玻璃影,与之相比,不同细菌引起的肺炎影像表现尽管有所差异,但CT上主要表现为叶或段的浸润性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多伴有支气管充气征,病毒性肺炎和细菌性肺炎的CT特征差异主要是弥漫性空间病变(diffuseairspacedisease)的频率不同,在细菌性肺炎中发现弥漫性空间病变伴有磨玻璃影或实变,或两者同时存在的情况显著高于病毒性肺炎,而CT上表现为正常或仅表现为肺气肿(或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的情况比细菌性肺炎更为普遍。
推荐意见: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或体征为非典型细菌感染,影像学表现可正常或为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或以多灶性实变或磨玻璃影及弥漫性病变沿支气管周围及胸膜下分布为特征的肺炎,应考虑为病毒感染可能。
节选自《成人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急诊诊疗专家共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