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各种各样的腹痛,可能提示哪些问题?

2022-04-14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非原创 腹痛

微信图片_20220412101153.png


腹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症状,不同位置、不同性质的腹痛,可能提示着不同的疾病。


我们可以将腹部分为九个区域,类似九宫格一样,医学上称为九分法。


首先,沿着双侧肋弓的下缘,以及肚脐各画一条水平线。然后,再在左右两侧的髂前上棘(叉腰时摸到的凸起的骨头)各画一条垂直线,如下图所示:


微信图片_20220412101158.png


右上腹,主要为肝、胆和一部分结肠;

右侧腹,主要为结肠、输尿管;

右下腹,主要是盲肠、阑尾、女性的卵巢及输卵管、男性的精索。 

左上腹,主要为脾、胃、结肠、胰脏;

左侧腹,主要是结肠、空肠、回肠、输尿管;

左下腹,主要是乙状结肠、女性的卵巢及输卵管、男性的精索。 

上腹,主要为胃、肝;

中腹,主要是小肠、肠系膜;

下腹,主要是膀胱、女性的子宫。


所以根据疼痛出现的位置,可以大致判断是什么脏器出了问题。


还需注意腹痛的特点、程度、变化


除了不同的腹痛位置,腹痛还有不同的特点、程度和变化。

  • 疼痛感可以表现为胀痛、隐痛、钝痛、绞痛、灼痛、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等;

  • 疼痛的时间也可长、可短、可有周期节律;

  • 可能存在明显的诱因,或者缓解因素;

  • 腹痛也可能出现位置变化。


可以综合以上信息,来更进一步地判断腹痛的原因。


举几个例子:


① 腹部出现胀痛、隐痛、钝痛,可能是由于胃肠炎症导致的,如果疼痛在上腹可能是胃炎,疼痛在中、下腹则可能是肠炎。 


② 上腹部隐痛或者灼痛,疼痛又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的特点,也就是长时间定时定点的疼,常提示胃十二指肠溃疡。


由于溃疡面会受胃酸刺激,因此胃溃疡在空腹时疼痛更为明显,进食后缓解;十二指肠溃疡则相反,会在进食后疼痛加重,空腹时较为缓解。


如果疼痛突然加重,甚至出现持续性的刀割样疼痛,乃至全腹弥漫性疼痛,就可能提示由溃疡演变为了穿孔。


③ 腹痛表现为阵发的绞痛,疼痛剧烈使人辗转难安,常提示存在空腔脏器的梗阻。


比如右上腹绞痛可能是胆石症;左右侧腹绞痛,可能是发生输尿管结石等。


 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右上腹疼痛,常提示胆囊炎、胆石症。


由于胆囊是储存胆汁、帮助消化的器官,在疼痛的同时,还可能伴随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⑤ 在进食或酗酒后出现左中上腹疼痛,常提示胰腺炎。


早期可能是钝痛、闷痛或胀痛,严重时可能出现神经刺痛,再严重还可能影响其他脏器出现相应的症状。


⑥ 腹痛发生转移,比如早期在脐周和上腹部,数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常提示急性阑尾炎。


⑦ 腹痛范围不清,位置不定,可能提示腹膜炎性疾病、机械性肠梗阻等。


⑧ 老年人腹痛范围不清,开始是钝痛,后转为针刺样、刀割样疼痛,常考虑是由于肠系膜血管硬化导致。


以上只是列举了几种情况,不同的疾病还可能存在一些不同的伴随症状,需要具体疾病具体分析。


腹痛有可能不是腹部脏器的疾病


了解了以上腹痛的特点,我们还需要特别注意一点。 


那就是即使表现为腹痛,也不能直接归咎于腹部脏器的疾病,一些其他系统疾病也可能表现出腹痛症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心绞痛,因为与胃距离较近,可以影响到腹部的感觉区域,常被误认为胃痛。还有一些肺部疾病,也可能会出现腹痛,一定要注意鉴别。


来源:医学微视

医学微视.jpg


纯干货.gif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