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药学门诊来了一位患者自述近期牙周不适,偶有牙龈出血,院外口腔诊所就诊后说牙龈肥大,用药后未见好转,所以前来咨询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治疗药物。经详细问诊,原来患者半年前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开始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10 mg/天,近三个月血压控制较好,但出现了牙龈肥大。因此,推断牙龈增生可能为氨氯地平引起的不良反应,遂予以更换降压药、嘱患者加强口腔清洁,4周后门诊随访,症状较前明显减轻。
牙龈增生是指牙龈组织的细胞、胶原纤维等成分增多所致的牙龈体积增大,可累及全口牙龈,其临床表现为牙龈色、形、质的改变及牙龈出血。药物引起的牙龈增生是指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引起的,属药物不良反应,一般出现于服药1~3个月后,牙龈组织一般呈淡粉红色、质地坚硬、略有弹性,如图1所示。常见引起牙龈增生的药物有心血管用药(钙离子通道拮抗剂)、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及免疫抑制剂(环孢素)。药物性牙龈增生起初呈现龈乳头无痛的球状增生,延伸到牙龈边缘,后增生的牙龈互相融合,覆盖大部分牙冠,出现疼痛,甚至影响到咀嚼、发音以及容貌等,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困扰。
图1 药物性牙龈增生牙龈的临床表图
钙离子通道拮抗剂(CCB)是心血管系统常用药物,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等,主要用于高血压、冠心病的治疗,尤其在高血压治疗领域作为一线用药,我国居民降压药物治疗类型中CCB类药物常居首位。CCB类使用过程中除了常见的脚踝水肿、头痛、潮红等不良反应外,牙龈增生不良反应也屡见文献报道,应引起重视。实际上,所有CCB类药物都可能引起药物性牙龈增生,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在20% ~ 83%之间不等,最早见于1984年Lederman报道的应用硝苯地平的患者。研究显示,CCB类药物引起的药物性牙龈增生与个体药物易感性、牙周健康状况(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出血指数)等相关,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其中硝苯地平牙龈增生发生率最高。
苯妥英钠是传统抗癫痫药物之一,1939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癫痫,对癫痫大发作及部分发作具有良好的疗效,常被作为首选用药。苯妥英钠从用于临床之初就有关于牙龈增生不良反应的报道,用药的患者中药物性牙龈增生的患病率在15% ~ 60%之间,是抗癫痫药物中牙龈增生发生率最高的。苯妥英钠导致牙龈增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包括牙菌斑、牙龈炎、血清药物浓度和年龄。然而,随着抗癫痫药物的发展,抗癫痫作用机制多样、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耐受性良好的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托吡酯、奥卡西平、吡仑帕奈等新型抗癫痫药物的上市应用,使得不良反应较明显、患者耐受性差的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传统抗癫痫药物被逐渐取代,故该类药物引起的牙龈增生不良反应也随之减少。
目前,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导致的牙龈增生多见于环孢素,其他免疫抑制剂药物没有明显的促牙龈增生作用。环孢素1978年首次应用于临床,广泛用于预防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也可用于其他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治疗。环孢素引起的牙龈增生发生率在50% ~ 80%之间,儿童用药的发病率高于成人,在用药最初3~6个月牙龈增长速度较快,12个月后趋于稳定。环孢素诱导的牙龈增生可能与用药时间、血药浓度、唾液改变、口腔卫生等有关。当环孢素联合应用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CCB类药物时牙龈增生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会增加。
目前,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不同药物引起牙龈增生的机制不同,临床实际中应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1. 用药前详细了解患者用药史、口腔健康情况等基本信息。具有潜在牙龈增生易发因素的患者,避免选用可导致牙龈增生的药物,如抗癫痫治疗可选用新型抗癫痫药物;如果没有替代,应充分了解所用药物的利弊。
2. 用药期间注意口腔卫生,定期牙周检查。药物性牙龈增生多伴有炎性反应,菌斑、炎症与牙龈增生又相互促进,因此,控制牙菌斑、消除牙龈炎性对于治疗药物性牙龈增生更为关键和重要。用药期间还需注意观察牙龈是否有增大趋势,一旦出现可疑药物性牙龈增生,应尽快就医。
3. 药物引起的药物性牙龈增生治疗方法包括停用或换用可疑药物,例如在专科医师评估下,将CCB类降压药可换为“普利”或“沙坦”类降压药。除此之外,根据患者病情,也可选用牙周基础治疗、牙周手术治疗、激光治疗等。
作者:张耀峰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
来源:中国药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