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常用降糖药物特点及用药注意事项(二)

2021-08-12作者:壹声资讯
糖尿病非原创

作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何红艳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逐年递增,大家对如何正确服用降糖药物也越来越关注。口服降糖药物种类较多,因作用机制不同和作用特点也不同,在药物的选择上应因人因病因药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接下来逸仙药师介绍十大类降糖药的特点及用药注意事项,其中口服降糖药八类,注射用降糖药两类。


DPP-4抑制剂

【代表药物】西格列汀、利格列汀、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

【作用机制】降低肠促胰素(GLP-1)的失活,增加GLP-1在血液中的浓度,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来降血糖。

【优点】一般不发生低血糖,不增加体重,无胃肠道反应,安全性和耐受性高。

【缺点】普遍价格较高。有头痛、头晕、鼻咽炎、咳嗽等不良反应,但发生率很低。

【注意事项】注意有严重超敏反应发生的可能。心衰患者避免选择沙格列汀。


GLP-1受体激动剂

【代表药物】利拉鲁肽、艾塞那肽、利司那肽、度拉糖肽等。

【作用机制】激动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食欲抑制来减少进食量。

【优点】能较好地控制血糖和降低体重,用于二甲双胍类和磺脲类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的治疗。

【缺点】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主要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但多数患者随着使用期限的延长能够逐渐适应。

【注意事项】严重胃肠道疾病患者、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不推荐使用;若怀疑发生胰腺炎,应该立即停用。


SGLT-2抑制剂

【代表药物】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

【作用机制】抑制SGLT-2活性,减少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出来降血糖。

【优点】低血糖发生风险低,有降体重、降血压、降尿酸作用;同时有肾脏、心血管保护作用。

【缺点】个别患者用该类药物后易发生泌尿生殖系感染。

【注意事项】可增加尿路及生殖道感染风险,患者应适量增加饮水,并保持外阴清洁。若出现尿路感染和生殖道感染,需及时对症治疗。对于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建议在开始本品治疗之前纠正这种情况。


胰岛素类药物

【代表药物】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按照起效的快慢,人胰岛素又分为短效(如人胰岛素R)、中效(如人胰岛素N)、预混(如人胰岛素30R)。胰岛素类似物有速效(如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预混(如门冬胰岛素30、赖脯胰岛素25)、长效(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德谷胰岛素)。

【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与胰岛素相同。

【优点】因胰岛素类似物更符合人体胰岛素分泌模式,目前临床应用较多,具有不增加体重、注射时间灵活、低血糖发生率低的优点,目前在临床应用较广。胰岛素尤其适用于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者。对于新诊断但血糖很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体重下降者,此时可以首选胰岛素治疗。

【缺点】低血糖和增加体重。

【注意事项】当患者自觉有低血糖的症状却无法监测血糖时,不要等待,应立即口服高糖饮料或食物。


中成药

【代表药物】消渴丸、消糖灵片、消渴降糖胶囊、降糖胶囊、十味降糖胶囊和糖维胶囊等。

【作用机制】滋阴清热,补肾益精。

【优点】利用中西药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从而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水平。

【缺点】降糖效果不明确。

【注意事项】有的中成药复方制剂含有西药化学成分格列苯脲,比如消渴丸,使用时需注意避免与磺脲类药物联合使用。



来源:逸仙药学V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