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1990-2019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疾病负担变化分析

2022-12-27作者:论坛报沐雨资讯
非原创


重磅推荐:

微信图片_20220315165836.png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流行趋势及其疾病负担,为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和进行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对1990—2019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及其标化率进行分析,并按不同性别和年龄组对中国缺血性脑卒中疾病负担的变化进行评估。同时构建Joinpoint回归模型用于分析研究期间各阶段的时间变化趋势特征。


结果 相对于1990年,2019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分别上升171.68%、125.60%和98.60%,其中男性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分别上升184.29%、148.96%和115.16%;女性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分别上升160.9%、101.32%和81.44%。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上升34.70%,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和年龄标准化DALY率分别下降3.33%和4.02%,其中男性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和年龄标准化DALY率分别上升39.52%、8.03%和3.68%;女性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上升31.40%,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和年龄标准化DALY率分别下降14.02%和11.53%。2019年因缺血性脑卒中所致死亡率和DALY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其中85岁以上人群最高,在6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2019年因缺血性脑卒中所致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55~84岁人群中,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而在≥85岁人群中,女性发病率低于男性。1990—2019年因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和年龄标准化DALY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1.06%[95%CI(1.00%,1.11%)]、0.01%[95%CI(−0.45%,0.48%)]和−0.16%[95%CI(−0.53%,0.22%)],男性各项指标的AAPC均高于女性。


结论 当前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和DALY率相对于1990年有小幅度减少,但粗死亡率、发病率和疾病负担仍然显著增加。男性各项指标的AAPC均高于女性。应结合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人群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及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以降低中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负担。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疾病负担;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


作者:刘乐,余超,逸文,李静静,刘星雨,况杰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又称脑梗死,是由局部或完全性的脑组织血流受限而导致梗死、血栓栓塞性中风或动脉粥样硬化性中风的严重血管事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2007-2017年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由2007年的119/10万持续上升到2017年的156/10万,年均增长率2.74%,明显高于1997-2007年的卒中年均增长率(0.98%),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过去30年来,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及疾病负担也有不断升高的态势,严重影响居民的生命质量。目前已有文献报道我国脑卒中的疾病负担状况及变化趋势,但作为其主要类型的缺血性脑卒中(占卒中患者的81.9%),其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的数据仍相对缺乏。因此,本研究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开放数据,按照不同的性别和年龄分组分析1990-2019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of life years,DALY)的变化趋势,同时构建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研究期间各阶段的时间趋势变化特征,为评价我国缺血性脑卒中防治效果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GBD 2019数据库。GBD 2019在原有的GBD数据上进行了更新,增加了新的数据和方法,估算了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的369种疾病和伤害的疾病负担。在GBD数据库的数据筛选过程中,选择地区为“China”、疾病原因为“B.2.3.1 Ischemic Stroke”、测量指标为“Deaths”、“Incidence”和“DALY”,DALY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其计算公式为:DALY=YLL+YLD,其中,YLL为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D为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L和YLD的估算方式参考相关文献。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报告系统和疾病监测点,具有全国代表性。考虑到缺血性脑卒中的好发人群多为50岁以上,同时根据GBD 2019公布的分组方法,本研究按年龄分组,划分为0~14岁、15~49岁、50~54岁、55~59岁、60~64岁、65~69岁、70~74岁、75~79岁、80~84岁和≥85岁,共10组。


1.2 疾病分类


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sand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revision,ICD-10)对疾病进行分类和编码,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分类编码为I63。


1.3 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发病率、死亡率、DALY率、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及年龄标准化DALY率分析1990-2019年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死亡及疾病负担情况;使用Excel 2016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整理及绘图;此外,使用Joinpoint 4.9.0.1软件计算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的平均年度百分比变化率(annual average percentage change,AA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of change,APC),并采用t检验进行趋势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1990—2019年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状况比较


2019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的总体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分别为201.74/10万人、72.37/10万人和1504.12/10万人,相对于1990年分别上升171.68%、125.60%和98.60%。2019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的男性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分别为183.60/10万人、79.89/10万人和1627.23/10万人,相对于1990年分别上升184.29%、148.96%和115.16%。2019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的女性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分别为220.59/10万人、64.55/10万人和1376.19/10万人,相对于1990年分别上升160.9%、101.32%和81.44%。


2019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的总体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和年龄标准化DALY率分别为144.78/10万人、62.18/10万人和1147.93/10万人,相对于1990年,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上升34.70%,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和年龄标准化DALY率分别下降3.33%和4.02%。2019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的男性年龄标准化发病率、男性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和男性年龄标准化DALY率分别为141.10/10万人、83.55/10万人和1386.35/10万人,相对于1990年,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和年龄标准化DALY率分别上升39.52%、8.03%和3.68%。2019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的女性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女性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和女性年龄标准化DALY率分别为149.44/10万人、48.26/10万人和965.78/10万人,相对于1990年,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上升31.40%,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和年龄标准化DALY率分别下降14.02%和11.53%。见表1。


image.png


2.2 2019年不同年龄组缺血性脑卒中疾病负担状况比较


2019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在80~84岁人群中发病率则呈现下降趋势。在55~84岁人群中,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而在85岁及以上人群中,女性的发病率则低于男性(图1a)。2019年因缺血性脑卒中所致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其中85岁以上人群的死亡率最高,为2226.87/10万人。60岁以上的人群中,男性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图1b)。2019年因缺血性脑卒中所致DALY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其中85岁以上人群的DALY率为21002.27/10万人。男性的DALY率明显高于女性。在80~84岁人群中,女性的DALY率上升趋势有所下降,而男性的DALY率仍然呈显著上升趋势(图1c)。


微信图片_20221208164607.png


2.3 1990—2019年不同性别间缺血性脑卒中流行趋势及疾病负担变化趋势


对1990-2019年相关的GBD数据作年龄标准化处理,Joinpoin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990-2019年因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呈现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增加1.06%[95%CI(1.00%,1.11%)]。其中,1990-2005年,因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每年增加0.64%,2006-2012年每年增加1.97%,2013-2019年则每年增加1.10%。男性和女性的AAPC分别为1.17%[95%CI(1.12%,1.22%)]和0.97%[95%CI(0.85%,1.10%)]。1990-2019年因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表现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平均每年增加0.01%[95%CI(−0.45%,0.48%)]。其中,1990-2003年,因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每年增加1.11%,2004-2006年则每年减少2.66%,2007-2009年每年增加1.09%,2010-2019年则每年减少1.14%。男性和女性的AAPC分别为0.41%[95%CI(0.14%,0.67%)]和−0.57%[95%CI(−0.98%,−0.15%)]。1990-2019年因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的年龄标准化DALY率表现为下降趋势,平均年百分比每年−0.16%[95%CI(−0.53%,0.22%)]。其中,1990—1997年,因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的年龄标准化DALY率每年减少0.23%,1998-2001年则每年增加1.90%,2002-2019年每年减少0.60%。男性和女性的AAPC分别为0.29%[95%CI(0.16%,0.42%)]和−0.54%[95%CI(−0.89%,−0.20%)],见表2和图2。


微信图片_20221208164623.png


微信图片_20221208164625.jpg



3 讨论



脑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现患病人数高居世界首位,作为脑卒中类型占比最多的缺血性卒中发病仍呈增长的态势,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本次研究发现,相对于1990年,2019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均显著增加。过去的30多年,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人群消费水平及饮食生活习惯等发生很大的改变,提醒我们未来要警惕缺血性脑卒中可能造成的疾病负担,尤其是要注意缺血性脑卒中可能带来的后遗症,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负担。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负担在年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年龄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50岁以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而中国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成为中国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年龄越大(65~69岁组开始)相邻组间死亡率和DALY率增加的趋势越明显。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在0~84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在≥85岁人群中反而下降,这可能是因为≥85岁人群相对于其他人群体质更差,更容易患有其他疾病或死亡。对发病率作半对数线图,≥85岁人群和相邻组发病率的差异并不是很明显,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改变,不同高龄组的发病率变化速度并没有太大差别。相对于1990年,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上升34.70%,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和年龄标准化DALY率均小幅度下降。这可能与近年来中国医疗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卫生系统的逐渐完善有关。例如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订并发布的《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进一步完善了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预后不良。


男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各项流行病学指标的AAPC均高于女性,这表明男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的增长速度高于女性,这与同类研究结果一致。这种差异可能是因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加快,男性会更多地暴露于一些不良行为危险因素,例如吸烟和饮酒。有研究表明,香烟中某些成分可能会直接刺激血管从而引发炎症,或通过基因-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增加卒中的风险。酗酒则会显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此外,女性独有的雌激素对维持血管正常生理功能发挥重要作用。但女性雌激素水平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其维持血管正常功能的作用也逐渐减弱。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在中国经济不发达地区或偏远地带的卫生登记数据可能不完善,导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死亡及疾病负担可能被低估,今后的相关研究中要注意对此类地区卫生数据的收集;②GBD数据中没有按照中国省份分组或按城市与农村分组,限制了对中国各省份、城市和农村不同地区疾病流行或疾病负担情况的亚组分析;③疾病负担的估算包括个人、家庭、社会等不同层面,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可能导致对疾病负担的估算有一定的差异,研究时应尽量减少由此导致的偏倚。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呈现增长趋势,其疾病负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性增加速度高于女性。未来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控应分年龄组、性别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及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带来的疾病负担。


来源: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2年9月 第22卷 第9期

点击进入:

微信图片_20221129131621.jpg


文章推荐


二甲双胍、碘过敏……CT、CTA等检查前需要有哪些注意事项?


日本卒中学会卒中治疗指南(2021)


压力大可致卒中,如何化解?


吐血总结:神经内科43条宝贵经验 !


徐运:缺血性卒中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及评估丨CSA&TISC2022


急性脑出血患者收缩压 180 mmHg,紧急降至多少才安全?


舌的运动异常,临床如何诊断?


发现脑血管狭窄,怎么进一步筛查?


罕见病诊疗指南——肝豆状核变性丨神经系统罕见病


ISC 2022|续写新篇章 —— “替奈普酶”精彩继续……


【附下载】中国颅内动脉瘤影像学判读专家共识


弥漫脑膜强化病变的影像诊断思路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一例并指南复习


这些方法可以控制胆固醇水平,降低心梗、脑梗的风险!


神经影像问答:脑干梗死后华勒氏变性(WD)有什么影像特点和临床表现?


对比剂脑病1例并文献复习


【综述】进展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