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一个医生的读书杂记”专栏,每周一期,敬请关注。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 郎景和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医学的进步,诊断治疗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甚至连大众都对各种医学新名词都耳熟能详。
于是,无论是医者抑或患者都陷入了对新技术的狂热之中,这其中有两个突出特点:其一,过分地相信检查和化验结果,过分地依赖技术和仪器;其二,过度地诊断、过度地治疗。
其实,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经济、文化、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医疗人力、医疗资源的缺乏仍然是主要的问题,缺医少药的状况并没有完全解决。这已经是一大难题了,而过分地依赖仪器设备,执迷于新技术、新药物,不合理地、过度地诊治,浪费医疗资源,又构成或增加了医疗之难。
两难相加,难上加难!
首先,是观念上的偏颇,即认为新方法、新药物一定是最有效的、最好的。实际上,临床经验告诉我们,新与好并不构成等式关系。况且还有“新”(技术、方法、检验、仪器)的理解,甚至滥用,或者商业利益带来的扭曲;还有对“新”的掌握,以及对潜在问题的认识。因此,盲目地追求“新”或“高大上”乃是一种误区。
其次,是临床诊治规范化和个体化的实施不力,临床诊断和治疗是有规矩的,这就是共识指南或规范,是大家都必须遵守的。
规范的制订除了要遵循疾病过程及诊治流程之外,也要兼顾医疗实施者的状况和医疗资源的条件,达到合理、合规、合法。因此,过度诊治肯定是背离规范的,过犹不及,或更甚于不及。当然,我们在推行规范化时,也同样强调个体化,即从病人的具体病情、具体条件出发,实施个体化处理。但个体化不是自由化,而是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地处理。
此外,人性化、微创化也都是临床的基本原则,都是避免过度诊断、过度治疗的盾牌;也是保护机体和精神、减少和避免伤害的根本。
第三,我们必须强调“技术异化”是偏离哲学观念的医疗实践弊端。所谓“技术异化”就是“唯技术论”“技术至上”以及“技术经济化”。“医学技术”成了医疗的代名词,是医学追求的浮躁化和商业化之结果。诚如前述,这其中还包括非医疗因素驱动造成的技术扭曲。
技术是必要的,数字是宝贵的,但医疗实践完全依赖数字和仪器检查报告,而忽视疾病历史和现状、临床观察与经验,大概是不可以的。所谓“离床医疗”是一种危险倾向!
“见病不见人”是为医之大忌。如果仅仅让化验单报告传达信息、仪器设备示波闪烁,医生的心智会“板结”和“沙漠化”,病人的意念会“孤独”和“迷茫”——因为双方都可能模糊了,谁是我的医生?谁是我的病人?。
这是多么令人担忧的、可怕的情景啊!所以,林巧稚大夫早就告诫我们:临床医生要临床,不要离床。离床医生不是好医生!
最后,我要叙述一个令人诧异而深思的故事,也是一个事实:《英国医学杂志》(BMJ)曾列举了至少60余种“病”,认为没有必要采取什么方法去治疗,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有什么方法有效,也许不治疗比用什么方法去治疗更好,也许最好的方法是不治疗。
这不是消极、保守的态度,却是一种冷静的、科学的、理性的举措,我们不仅看动机和过程,更看感受和结果。有些“病”,还可能越治越坏!
典型的例子是194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莫里茨(Egas Moniz, 1874-1955,葡萄牙)提出的前额叶脑白质切除术治疗躁狂症精神病。1942-1952年,美国万余名接受手术的患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这一治疗术式亦被取消。
在妇产科领域,20世纪40~50年代,妊娠期的乙烯雌酚暴露(EE)引起所生女婴之阴道腺病及后来之阴道透明细胞癌;用“反应停”(沙利度胺)致子代之短肢畸形(海豚胎),都是著名的医学“历史过错”,当铭记教训。
我们错治了一些病,包括一些真正的疾病,也包括一些“所谓的疾病”——有人甚至调侃道:很多很多聪明的医生,治愈了很多很多没有病的人。
本文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一个医生的读书杂记”专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