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严雪敏 赖雅敏 杨爱明 陆星华
现病史 患者男性,44岁,于2012年9月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中上腹部隐痛,视觉模拟评分(VAS)5分,伴后腰背部放射,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否认饥饿痛、夜间痛、呕吐、腹泻、黑便等消化道症状。2天后患者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便色变浅。外院B超发现胰头占位。
既往史 患者20年前患结核病,已治愈。
诊断过程 2012年9月20日我院查血常规正常;血清总胆红素(TBIL)127.1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83.5 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093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719 U/L,碱性磷酸酶(ALP)420 U/L,γ-谷氨酰转移酶(GGT)1645 U/L,乳酸脱氢酶(LDH)394 U/L,糖原蛋白(CA)199、CA242正常。结核菌素试验(PPD)阳性;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 TB)抗原A斑点数336,抗原B斑点数172。
腹部增强CT+胰腺薄层扫描+三维重建检查显示,胰头钩突部混杂密度占位性病变,实性假乳头状瘤可能性大;病灶与十二指肠降段、胰十二指肠动脉及下腔静脉位置关系密切;门脉主干近端及肠系膜上静脉根部管腔变窄(图1)。
图1 腹部增强CT显示,胰头钩突部混杂密度占位性病变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显示,胰腺头部及钩突部代谢异常增高占位病变,大小3.6cm×4.9cm×4.3cm,标准化摄取值(SUV)平均4.5,最高14.1,不除外恶性病变。胰周、腹膜后及肠系膜上数个代谢稍增高淋巴结(图2)。
图2 PET/CT胰腺头部及钩突部代谢异常增高占位病变
2012年9月26日患者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括约肌切开术(EST)+胆道支架置入术,术中见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下段长约3cm线样狭窄(图3),胆管腔内超声(IDUS)见狭窄处胆总管壁明显增厚,末端低回声光团,大小约8.6mm×3.4mm(图4),胰管未显影。
图3 ERCP提示胆总管下段长约3cm线样狭窄
图4 IDUS见狭窄处胆总管壁明显增厚,末端低回声光团
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EUS+FNA)显示,胰腺头体尾及胰管无明显异常;胆总管下段壁增厚,周围可见低回声占位,大小约1.2cm×1.0cm;胰周一低回声占位,大小约2.4cm×1.8cm,回声不均匀,边界清楚,超声引导下穿刺,可见豆腐渣样物。
病理显示,胰头穿刺涂片及胆总管穿刺涂片均未见瘤细胞。结合患者PPD和T-SPOT.TB阳性,考虑为腹腔淋巴结核(胰头后方占位)。
治疗及预后 予异烟肼0.3g,qd,利福喷汀0.45g,每周2次,吡嗪酰胺0.5g,tid,乙胺丁醇0.75g,qd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治疗效果较好。患者1年后复查CA199,检查结果正常。腹部增强CT+胰腺薄扫+三维重建显示,胰腺钩突部下方混杂密度病变,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图5)。
图5 治疗1年后胰腺钩突部混杂密度占位明显缩小
胰腺结核发病率低,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梗阻性黄疸,病变位于胰头钩突部,为混杂密度占位性病变。
由于患者病因不明,故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除外癌变;再结合PPD、T-SPOT.TB 阳性,进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复查时患者病变明显缩小,疗效显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