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通讯员:彭福祥 章智琦
慢加急性肝衰竭、人工肝治疗束手无策、肝移植又成禁忌……对于患者陈先生(化名)来说,肝病治疗之路可谓是步步惊心。然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的一项创新技术,改写了这位患者的命运。
近日,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何晓顺教授团队成功实施全球首例多米诺体外肝治疗技术,帮助一例肝衰竭晚期叠加肝移植禁忌患者度过肝衰竭危险期,并在后续顺利完成肝移植。
▲手术顺利,患者状态良好
以肝养肝
肝衰竭患者绝处逢生
回顾陈先生的治疗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三个月前,他突然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被当地医院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这对他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他在广州某知名肝病医院接受了多次人工肝治疗,但病情却持续恶化,胆红素水平不断攀升,全身多处出现渗血症状。若不及时进行肝移植手术,将严重危及患者生命。随后,陈先生转入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等待肝移植机会。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胸部CT检查发现新发空洞,提示肺部感染,是肝移植的禁忌证,无法立刻进行肝移植。对于肝衰持续加重且人工肝治疗不佳的陈先生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何晓顺团队并没有选择放弃。他们迎难而上,经过深入研究,决定采用全新研发的体外肝治疗技术。
这项技术利用不宜移植但功能良好的疾病肝脏或废弃供肝,在体外进行养护后,通过管路连接至肝衰竭患者的循环系统,利用这个“外挂肝脏”提供全面的肝功能替代治疗,帮助患者度过肝衰竭的凶险期,为后续实施肝移植创造条件。
“外挂肝”助攻,衰竭肝“复活”
如何匹配这样一个合适的“外挂肝脏”,是当下推进救治的一大难题。
幸运的是,今年年初,陈先生迎来转机,一位接受肝移植的同血型多囊肝患者提供了合适的疾病肝脏。该患者体内巨大的多囊肝重达30斤,已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亟需肝脏移植,但其肝功能近乎正常,非常适合当下用于体外肝支持。
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核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后,当日下午,中山一院教授郭志勇仅用两小时便成功切除了这颗“巨型”多囊肝。
接下来,何晓顺团队研发的多器官养护系统(Life-X100)发挥了关键作用。被切除下来的多囊肝在这套系统中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离体养护。期间医疗团队对设备提示的乳酸代谢、胆汁生成等多项肝脏功能参数保持严密观察。
在评估该多囊肝功能基本正常后,陈先生的体外肝治疗刻不容缓。医疗团队随即将其与陈先生的透析管路相连,开启全球首例多米诺体外肝支持治疗技术。
据悉,多米诺肝脏支持也就是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续地进行肝脏支持,也就是说用第1位肝脏移植受者所切除的肝脏,再为其他的患者进行治疗支持。
在何晓顺教授指导下,郭志勇教授、唐云华医生、家泽华博士、张嘉懿博士为陈先生进行了长达10小时45分钟的体外肝治疗。
▲专家为陈先生进行手术治疗
令人惊叹的是,治疗效果立竿见影。治疗后,陈先生的胆红素水平大幅下降,精神状态、食欲、睡眠及体能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经过系统的抗感染治疗,他的肺部感染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为后续肝移植创造了有利条件。
日前,在何晓顺教授指导下,王东平教授、郭志勇教授和赵强教授等成功为陈先生实施肝脏移植手术。术后经过两周的精心护理,陈先生已完全康复,并顺利出院。
有望为肝衰竭治疗
提供新的肝功能替代方案
据悉,我国每年新增大量肝衰竭患者。肝移植虽为最佳疗法,但受制于器官数量短缺和现有生物人工肝治疗效果有限,许多患者在等待移植中不幸离世,临床亟需全面肝功能替代疗法。
何晓顺教授表示,此次国际首例多米诺体外肝治疗技术的成功实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不仅将疾病(废弃)器官“变废为宝”提高利用率,还突破了现有人工肝治疗效果瓶颈,有望为肝衰竭治疗提供新的肝功能替代方案。
早在2021年,何晓顺教授即提出“体外肝支持”理念,旨在为急性肝衰患者提供全新救治希望。该技术历经充分的大动物实验研究论证,为后续进入临床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此次体外肝治疗技术的成功,也是何晓顺教授提出的器官医学理念的又一重大实践和有力成果。
器官医学依托离体器官养护技术,在器官层面开展医学研究、教育与治疗,已在无缺血器官移植、器官隔离保护与治疗、脑科学、活器官教学等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性突破。此次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彰显了器官医学的广阔前景,更为未来医学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