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SARS-CoV-2奥密克戎感染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复发风险低:一项前瞻性NICHE队列研究
发表期刊:《美国血液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IF(2022):12.8]
通讯作者:施均
第一作者:张乐乐、赵婧
主要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该研究基于中国第一个前瞻纵向血液病队列(NICHE队列),详细描述了再障患者不同免疫抑制治疗状态下合并新冠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情况,为再障患者治疗过程中合并流行性疾病的管理提供了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
研究团队前瞻性随访了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31日175例合并新冠感染的再障患者,追踪再障患者感染新冠时的临床症状,并分析感染后至少8周内的血象动态变化。
该研究发现了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再障患者新冠感染后重症发生率低,但感染早期症状发生率高于社会人群,发热、咽痛/咳嗽、头痛、乏力及肌痛最常见。感染2周时近95%的患者新冠感染症状消退,感染后4周血细胞明显下降,但8周基本恢复。因感染导致的疾病复发率低,仅4.3%再障患者感染8周时需要加强免疫抑制及促造血治疗。
该研究揭示了再障患者新冠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及转归情况,对指导再障患者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5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0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2007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芝加哥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院长,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再生医学诊疗中心主任,贫血诊疗中心主任。主要从事造血再生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研究,重点开展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临床研究、骨髓衰竭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子病理机制、临床治疗干预等方面研究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重大疾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团队等共6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Blood、Oncogene、Cancer Research、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等国内外知名专业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并获省部级奖2项。曾或现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红细胞疾病学组副组长,中国生理学会血液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学分会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天津市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再障协作组组长,曾获天津市教育系统劳动竞赛“示范岗”、北京协和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白求恩爱心志愿医生”等荣誉称号。
施均教授团队现有31人,医生9人,临床研究助理1人,护士21人。团队围绕造血再生临床需求,重点开展造血再生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研究、骨髓衰竭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创新性基因治疗、细胞免疫治疗,建立以患者为中心,医、护、患诊疗一体化的全程管理模式。目前已开展三项实质性工作:1.基因治疗单基因遗传病(地中海贫血),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国内开展地贫基因治疗新药临床试验项目最多的医疗机构,涵盖“最全基因工程技术”,疗效和安全性均令人鼓舞。2.细胞免疫治疗难治/复发自身免疫性血液损伤及相关疾病;3.单细胞技术解析骨髓造血损伤及造血再生后细胞生态病理生理机制。
团队秉承着热爱与专注、责任与担当、进取与创新的理念,响应“大血液、大卫生、大健康”的时代主旋律,以人民健康为己任,勇担使命,为所院建设国际一流血液健康创新高地砥砺前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