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胃间质瘤内镜切除术中穿孔的危险因素
发表期刊:《胃癌》[Gastric Cancer,IF(2022):7.4]
通讯作者:王雷
第一作者:倪牧含、唐德华
主要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穿孔是胃肠道间质肿瘤内镜切除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但其危险因素仍然存在争议。2023年7月,王雷教授团队在Gastric Cancer杂志上发表原创性论著,明确了胃间质瘤内镜切除穿孔的危险因素,对指导胃间质瘤内镜精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穿孔是胃间质瘤内镜切除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继发感染、败血症、住院时间及费用增长,然而穿孔的危险因素仍然存在争议。南京鼓楼医院王雷教授团队通过连续纳入2009年6月至2021年11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接受内镜切除术的胃间质瘤患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结果以原创性论著形式发表于2023年7月中国科学院1区期刊《胃癌》(Gastric Cancer)杂志。
该研究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穿孔的危险因素;通过倾向性评分(PS)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评估独立效应的稳定性。
分析显示,共422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169例发生穿孔。在内镜切除术中,以下因素与穿孔有关:非腔内生长模式(调整所有混杂因素后的比值比(aOR)=5.39,P<0.001)、位于胃底(aOR=2.25,P=0.007)、肿瘤大小≥2 cm(aOR=1.70,P=0.035)、位于小弯侧(aOR=0.12,P<0.001)以及位于贲门(aOR=0.13,P=0.003)。倾向性评分分析证实了这些已确定危险因素的稳定独立效应。另外,随访中所有未穿孔患者均未复发,穿孔患者中有1例在术后6.4年后复发。
研究提示,非腔内生长模式、位于胃底以及肿瘤体积较大的胃肠间质瘤在进行内镜切除术时,是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位于小弯侧或贲门的肿瘤则是穿孔的独立保护因素,本研究为更精确的内镜管理策略提供了证据,以尽量减少内镜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穿孔风险。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60%~70%发生于胃。恶性GIST的年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大约35%的患者尸检中检测到无症状的小GIST(<20 mm)。虽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使用显著改善了胃GIST的预后,手术切除仍然是其主要治疗方式。内镜切除术(ER)因其创伤小、复发率、无病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相当,近年来被作为腹腔镜手术的替代方式用于切除小胃GIST。此外,对于小于20 mm的胃GIST,ER已被推荐作为替代方法。
尽管内镜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肿瘤复发和穿孔仍然是关键的缺点。为了减少肿瘤复发,多种新的内镜技术被报道可以实现整块切除,并且已经建立了一些分层系统来预测R1切除以进行额外的手术。在接受ER的胃GIST(6.7%~62.5%)中,大多数可以通过内镜干预或保守治疗来处理穿孔。然而,内镜下穿孔与继发感染和败血症密切相关,并与更长的住院时间和更高的住院费用相关。因此,明确胃GIST穿孔的危险因素至关重要。有研究提示,较大的病灶大小和腔外生长是行ER的胃GIST患者发生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尽管这些研究纳入了胃GIST,但由于缺乏与胃相关的混杂因素,如肿瘤的解剖位置和环周位置,限制了结论的可推广性。
一些研究显示,位于胃底的病灶比其他位置的病灶有更高的穿孔率,但另一些研究发现肿瘤位置之间的穿孔率没有显著差异。此外,肿瘤位置与穿孔发生率之间的独立关联也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镜下切除术治疗胃GIST发生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能够为指导内镜下切除治疗胃间质瘤提供理论依据。
GIST是一种源于胃肠道间质的恶性肿瘤,起源于Cajal间质细胞或其前体细胞。早期对于GIST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但传统的手术方式对胃肠道生理结构影响大,存在创伤大、并发症多等问题。ER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疗效佳现在已成为治疗GIST的常规手段。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科作为全国最早开展该技术的单位之一,在技术、手术量方面等均有一定优势。
为此课题组自2020年起开始了长期而深入、精细且可靠的研究,并发表了多篇临床观察性文章: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与腹腔镜或手术切除小胃肠道间质瘤(≤5 cm)的回顾性比较(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2020 )通过回顾性分析2009—2017年我中心的216例经不同术式治疗胃GIST患者发现,EFR并发症更少、住院时间更短、花费更低,因此是≤5 cm胃GIST可行的治疗方法。
EFR与透明帽辅助EFR(EFR-C)治疗小胃肠道间质瘤(≤1.5 cm)的比较(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2022)回顾性纳入了67例在我中心接受EFR患者和46例接受EFR-C的患者。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不良事件和结局发现,与EFR相比EFR-C被发现是治疗小胃GIST(≤1.5 cm)的首选技术,具有更短的手术时间、更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快的术后恢复和更短的住院时间。
中危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内镜下切除术与手术切除术的安全性与结局比较(Digestive Diseases,2023)回顾性纳入了2009年12月至2020年7月在我中心33例内镜下切除和95例手术切除的胃GIST患者,并对其进行长期随访研究证明了中危胃GIST内镜切除术是一种可行且安全的方法。
改良帽辅助内镜黏膜切除术(mEMR-C)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腔内胃肠道间质瘤(≤20 mm)的比较(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Gastroenterology,2023)回顾性纳入了我中心43例接受mEMR-C和156例接受ESD的患者,通过比较两组的不良事件和临床结局发现与ESD相比,mEMR-C是治疗小型腔内胃GIST(≤20 mm)的首选技术。
基于课题组前期对于GIST的研究,课题组意识到对于GIST的治疗不应仅局限于治疗方式的选择,还应将最优治疗方式的益处最大化,实现内镜下治疗的精细化管理,于是对于胃间质瘤内镜切除术中穿孔的危险因素的研究应运而生。
王雷
医学博士,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科行政主任、南京市消化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主任委员。第三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称号获得者,第九届南京“十佳医生”获得者,曾获个人三等功。研究上主要聚焦胆管癌抗基质屏障的分子机制、消化道肿瘤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及胃肠疾病内镜下微创诊治技术相关研究,临床上主要从事消化道早期肿瘤与胆胰疾病的内窥镜下诊治工作。近年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92篇,共申请发明专利3项,出版编译2册,承担省级及以上科研基金项目2项,院级、市级、横向科研基金7项。
倪牧含
医学硕士,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消化内科医师,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消化道肿瘤内镜诊治策略研究;擅长消化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部署、管理及转化;至今以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12篇,胃间质瘤相关代表性系列研究发表于GIE、Gastric Cancer等权威期刊。
唐德华
医学博士,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消化内科医师、助理研究员,江苏省消化内科医疗质控中心秘书,研究方向胃消化内镜人工智能辅助诊疗,2022年江苏省“双创博士”,于PNAS、EBioMedicine、GI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多篇,主持国家及省市课题5项。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科由我国著名的消化病专家吴锡琛教授与张志宏教授于1953年创建。消化内镜中心创建于1954年,为全国成立最早的内镜中心之一。科室建立了完善的消化系疾病微创诊疗平台,设置了ERCP、EUS、肝病与介入、消化重症、动力疾病、IBD、小肠及胶囊内镜及早癌ESD等8个特色亚专业组。科室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大学及徐州医科大学的博士、硕士培养点。每年招收各类博士、硕士30余名。近年来培养博士、硕士200余名。科室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消化系疾病微创诊疗培养体系,开设了消化系疾病诊治专科进修班、早癌ESD、EUS、ERCP及肝病介入等5个进修班。另外,科室还开设了西部早癌病理高级培训班,每年培训各类进修医生150余人。科室拥有先进的实验室,配置了专职科研人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社发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近年来在《Gut》《GIE》《Endoscopy》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科室获得了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江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
科室行政主任王雷主任,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一系列诸如保留浆膜的黏膜下剥离术(ESSD)、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POEM)、超声内镜引导下胃肠吻合术(EUS-GE)等领先国内国际行业标准的临床诊治新技术新方法。王雷主任“胃间质瘤个体化内镜治疗策略建立及应用”获2019年度南京市医学新技术奖一等奖,“内镜微创技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研究”获2022年度南京市卫健委医学新技术奖二等奖,课题组于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胃肠间质肿瘤相关研究5篇,对胃肠间质瘤诊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