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1年5月16日上午,迎来了第五届杭州湘湖国际乳腺癌峰会的第三、四场大会报告。
大会报告(三)
大会第三场报告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荫华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潘跃银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齐义新教授和武汉协和医院程晶教授主持。
宋尔卫 院士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宋尔卫教授首先作了“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the tumor ecosystem of breast cancer” 的精彩学术报告。宋教授为我们深入浅出地梳理介绍了Tumor associated myeloid-derived cells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umor resident stroma cells和Cancer ecosystem四项肿瘤免疫基础研究领域相关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分享了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在上述热点基础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指出肿瘤生态系统与肿瘤转移发生的关系密切,由肿瘤生态系统介导的肿瘤发生转移机制非常复杂,可能是未来肿瘤基础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
沈坤炜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的沈坤炜教授作了“多基因阵列分析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的精彩汇报。沈教授首先对21基因检测相关重要回顾性和前瞻性临床研究NSABP B14/B20、TAILORx、RxPONDER进行回顾和梳理,结合临床实践对21基因的临床应用进行深入解读,重点介绍了基于瑞金医院研究数据库围绕21基因检测影响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决策的相关自发临床研究结果,同时还与SEER数据库进行平行比对,分析探讨了21基因检测对我国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实践决策产生的影响。
杨文涛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杨文涛教授带来了“2021年St Gallen病理相关内容解读”的精彩汇报。杨教授就2021年St Gallen共识的热点话题,从Ki67相关问题、多基因检测相关问题、ER阈值、免疫治疗相关标记物(PDL1,TILs)4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杨教授表示,Ki67目前在乳腺癌的辅助化疗和辅助内分泌治疗中广泛应用,但在检测过程中仍存在可重复性欠佳等诸多问题;而对于Ki67检测与判断中存在的问题,国际工作组给出了推荐和回答。杨教授强调,关于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疗效指标仍在探索阶段,IKWG不推荐Ki67在日常实践中指导个体化治疗。其中,值得一提的是IMpassion130研究,其研究结果表示间质TILs若和PDL1 IC+同时存在则与临床获益相关。
刘东旭 教授
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
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的刘东旭教授带来的是“Progress on Non-invasive Biomarkers For Early Diagnosis Breast Cancer”精彩报告。刘教授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无创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刘教授表示目前常用的影像(X线、CT、MRI)及病理活检均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循环肿瘤细胞(CTCs)虽获得FDA认证,但存在数量少、细胞表面抗原异质性等问题,在临床中难以推广。其中特别提到循环无细胞DNA,通过DNA甲基化模式可降低假阳性率并提高乳腺癌检出精确度,但仍存在数量很少、变化很大以及当前测序技术的准确性有限等挑战。CancerSEEK检测存在阳性率低的问题亟待解决。对于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刘教授表示有待更多研究。
本场讨论嘉宾是来自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莫雪莉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张宏伟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王本忠教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的杨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史艳侠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杨犇龙教授,嘉宾对几位讲者的内容进行了热烈和深入的讨论。
大会报告(四)
大会报告的第四场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沈坤炜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江泽飞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耿翠芝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王永胜教授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廖宁教授主持。
陈佳艺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佳艺教授带来了“早期N1乳腺癌术后区域淋巴结精准化放疗的探索研究”的精彩汇报。陈教授回顾了早期N1乳腺癌术后放疗的研究背景、前期研究基础和相关临床研究进展,强调亚洲人群28基因组模型应用于临床风险预测的优点,并指出:早期N1乳腺癌术后是一个异质性很大患者人群,包含内乳区的整个区域淋巴引流区放疗(RNI)并不适用于所有早期N1乳腺癌术后患者;临床模型结合基因复发评分(clinical-genomic)来优化乳腺癌RNI放疗策略是未来乳腺癌放疗发展的方向;仍需要通过大样本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来证实clinical-genomic在指导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放疗策略的临床有效性。
陈占红 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陈占红教授对“中国乳腺癌骨转移专家共识解读——从诊疗现状到专家共识”进行了细致和专业的讲解。陈教授主要从乳腺癌骨转移诊疗现状、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目标及手段和骨改良药物的临床应用三方面展开阐述,其中提到2020版中国共识更新推荐使用地舒单抗相关的136临床研究结果,并对该项研究结果进行了详细解读,并重点强调乳腺癌骨转移治疗原则:根据分类治疗原则决定全身抗肿瘤药物治疗、骨改良药物是乳腺癌骨转移的基本治疗药物、合理的局部治疗可以控制骨转移症状。
郑鸿钧 教授
中国台湾和信治癌中心医院
中国台湾和信治癌中心医院郑鸿钧教授带来了“RecurIndex 在临床低危险及临床高危病人的应用”的专题报告。郑教授从多基因检测应用ER+HER2-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决策的2021 St Gallen投票结果展开阐述,深入解读MINDACT和TAILORx两项关键性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认为只有临床高危及停经前患者需要多基因检测。此外,前期多项研究已显示21基因可能高估亚裔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而台湾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最新数据也显示RecurIndex RI较21基因更能区分N0-2期远处转移高危患者。国内一项前瞻性研究报道RecurIndex RI对男性乳腺癌患者的远处转移风险也有预测作用。
杨义燕 教授
新加坡科技局生物工程和生物影像研究所
新加坡科技局生物工程和生物影像研究所杨义燕教授就“Combination therapy to overcome drug resistance in cancer cells”作了精彩报告,具体介绍了其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药物外排泵的外排作用导致胞内药物浓度下降是主要的肿瘤耐药机制。先前杨教授团队研发设计了一系列高分子聚合物,并将其和化疗药物联合应用,作为抗肿瘤耐药的新策略。研究工作具体对比了具有“膜裂解”作用的季铵类聚合物和具有“膜转运”作用的胍盐功能团聚合物,结果显示胍盐聚合物无法和化疗药物产生协同作用,而季铵聚碳酸酯通过破坏细胞膜,增加药物胞内摄取,取到协同抗肿瘤作用。
周永昌 教授
中国香港癌症转译研究组织
中国香港癌症转译研究组织周永昌教授带来了“The value of adjuvant oral chemotherapy to breast cancer”精彩报告。先前已有数项临床研究评价了卡培他滨用于早期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但这些研究的结果并未获得阳性结果或者结论并不确定。著名的CREATE-X研究做出了新的诠释,早期乳腺癌患者,尤其是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仍有残存病灶者,后续接受卡培他滨单药辅助化疗,可改善生存。后续POTENT研究显示,术后辅助应用口服氟嘧啶S-1联合标准内分泌治疗,可显著提高HR+/HER2-乳腺癌患者5年iDFS率,具有可行的安全性。口服氟尿嘧啶类药物在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的应用值得大家进一步探索。
大会第四场报告的讨论嘉宾由来自唐山市人民医院的马杰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郝春芳教授担任,就上述专题报告的热点问题,两位讨论嘉宾和几位讲者以及主持人之间进行了精彩的互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