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盘点|2019年度心脑血管领域的20项大研究

2020-01-01作者:医学论坛报秋宇资讯
心脑血管2019年度盘点

版权申明

本文由中国医学论坛报整理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今天是2020年1月1日,首先祝您新年快乐!

岁末年初,各类总结、盘点文章不断涌现,今天我们也为您总结了2019年度心脑血管领域由我国学者发表或有我国学者参与的重要研究或科研成果,共计20项。哪些是您关注过的呢?

1、《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发布,建议应用China-PAR模型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

2019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东风院士联合我国多学科专家制定了《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指南指出,评估心血管病风险并进行风险分层,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的基础,建议采用China-PAR模型评估心血管病风险并进行风险分层。同时,指南指出,保持平衡膳食结构,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病发病,并给出了具体建议。

2、心梗时区分斑块破裂和侵蚀有新指标

阜外医院颜红兵等1月2日在Circulation子刊发表研究称,新型生物标志物三甲胺N-氧化物(TMAO)可以更早判断STEMI患者的斑块是斑块侵蚀斑块还是斑块破裂。

3、冠脉介入前用80 mg阿托伐他汀可预防新发事件

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冠脉介入治疗前应用负荷剂量(80 mg)阿托伐他汀是否能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目前仍存在争议。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浪教授等人在《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的一项针对13项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表明,这一治疗措施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4、空气污染为冠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6月28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吕滨教授研究团队联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王萌助理教授等人,在JAMA网络开放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空气污染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5、170万国人数据分析:约10%为心血管病高危,但仅0.6%和2.4%在使用他汀和阿司匹林

据《内科学年鉴》上发表的China-PEACE研究170万人的数据显示,中国大约十分之一的35~75岁居民属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但不足3%的人在应用他汀和阿司匹林。

6、Lancet子刊研究称,我国半数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死亡“与吃有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梁晓峰、丁刚等分析了1982~2012年过去30年间国人饮食习惯,发现中国半数心血管病和糖尿病死亡与吃有关。

12、Nature医学子刊发表中国慢病研究最新分析,降低坏胆固醇可预防脑梗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组在Nature医学子刊发表研究称,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预防脑梗死净获益高,与年龄、高血压病史或心血管病史无关。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首先利用近2万人的数据进行了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坏胆固醇越低,脑梗死风险越低,但脑出血风险增加。

7、王拥军等BMJ报告:我国脑卒中防治成效显著,复发率和病死率显著下降

2月28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王拥军教授等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近十余年来,我国脑卒中防治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尤其是二级预防方面。

8、Nature医学子刊发表中国慢病研究最新分析,降低坏胆固醇可预防脑梗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组在Nature医学子刊发表研究称,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预防脑梗死净获益高,与年龄、高血压病史或心血管病史无关。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首先利用近2万人的数据进行了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坏胆固醇越低,脑梗死风险越低,但脑出血风险增加。

9、BMJ刊登上海中山医院联合多国学者文章:多吃红肉,早死风险高,坚果、鱼肉、全谷物是最佳替代食物

6月12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Yan Zheng等人联合美国、西班牙研究人员,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再次证实,红肉尤其加工红肉吃得较多的人,死亡风险会明显增加。

10、JACC刊发马长生等文章:中国医疗体系呈“倒金字塔”型,不能持续发展

北京安贞医院杜昕和马长生等在JACC撰文称,目前中国医疗体系呈“倒金字塔”型,这样根本不能持续发展,防治心血管病,亟需策略性改变。作者认为,要应对这些挑战,改变现状,应该从国家层面将医疗卫生事业作为优先事项,并采取了改革措施,包括实施健康环境政策、加强基层医疗保健、提高卫生系统的负担能力和可及性。 

11、Lancet最新中国疾病负担报告称:中国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中风、缺血性心脏病和慢阻肺是国人三大杀手

6月24日,Lancet杂志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梁晓峰等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完成的最新中国疾病负担结果。报告显示,从1990年至2017年,中国居民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年龄校正的中风死亡率下降33.5%,年龄校正的慢阻肺死亡率降低68.6%。

12、葛均波团队Natrue子刊发文指出治疗心血管病新思路:靶向作用于赖氨酸去乙酰化酶修饰

2019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在Natrue子刊——《自然综述-心脏病学》(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上发表长篇综述文章,指出了心血管病治疗的新思路,靶向作用于赖氨酸去乙酰化酶修饰。该研究从KATs和KDACs在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管疾病、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中的关键作用、信号通路以及靶向KDACs的相关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所起的作用做了详细总结和展望。作者表示,未来的研究重点应放在组织特异性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设计或寻找组织特异性病理靶标上。

13、NEJM刊发中国学者牵头24国团队研究:颗粒物空气污染与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团队联合24个国家和地区科研团队的一项历时5年多的研究,分析了来自全球652个城市的数据,发现短期暴露于PM2.5和PM10,与全因、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独立相关,为全球不同地区颗粒物浓度与死亡风险间的相关性提供有力证据。论文8月22日在线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研究者通过时间序列研究和荟萃分析发现,PM10和PM2.5的2日平均浓度(当天和前一天的平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居民日全因、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分别增加0.44%和0.68%、0.36%和0.55%以及0.47%和0.74%。

14、汪道文、窦克非等JACC刊文,揭示汉族自发冠脉夹层致病基因

2019年7月,《美国心脏病学杂志》(JACC)刊登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汪道文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窦克非教授等的研究,该研究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等基因检测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发现TSR1可能为冠脉自发性夹层致病基因。该研究纳入了经冠脉造影、IVUS或OCT检查的85例冠脉自发性夹层患者以及296例对照组患者,对全部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并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发现,有4个基因与冠脉自发性夹层相关,其中TSR1基因关联性最为显著,TSR1与17p13.3染色体区域和冠脉自发性夹层遗传易感性有关。

15、北京安贞医院杜杰教授团队Circulation发文:揭示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治疗靶点和预警标志物

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杜杰教授团队在《循环》(Circulation)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S100a8/a9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潜在治疗靶点和预警标志物,该研究阐明了S100a8/a9的致病机制及潜在临床诊断应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治疗效果的主要事件,目前临床上尚缺乏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干预措施,因此明确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心脏损伤的分子机制,为临床防治提供潜在新靶点,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及临床价值。

16、中国原创转化研究,无创立体定向放射消融开创RDN新方法

目前经导管去肾交感神经术(RDN)的方法主要有射频、血管内超声、冷冻球囊或注射神经毒性药物(如酒精等),尽管上述经导管消融的动物或临床试验证实了其有效性,但腔内入路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包括肾动脉内皮损伤的风险、有限的穿透距离、需要合适的肾动脉解剖、需要经验丰富的术者以及手术自身的创伤性。201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毅刚教授团队在JACC刊发了其团队的原创临床前研究成果,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SBRT)创新性地应用于去肾交感神经术(RDN),不同于目前主流的经导管介入的方法,该技术完全无创,并初步显示出去肾交感神经的有效性和短期良好的安全性。

17、BMJ刊登中国学者研究:老年体重降低,死亡风险增加

2019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潘安研究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提示,中年期至老年期变瘦,提示死亡风险增加。研究发现,步入老年期的过程中,如果之前肥胖,但体重变回正常的人,全因死亡和心脏病死亡风险分别会增加30%和48%;但该时期变胖的人死亡风险没有增加。研究者指出,中老年期体重减轻常常合并其他疾病,伴随肌肉质量减轻,而脂肪质量增加,这可能也是该时期变瘦死亡风险反而增加的原因。

18、开滦研究9年随访结果公布:“坏”胆固醇并非越少越好!LDL-C少,脑出血风险高

2019年7月,《神经病学》(Neurol)杂志在线发表“开滦研究”最新结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过低,可能增加脑出血的发生风险。研究者认为,这一结果有助于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出血性卒中高风险人群中确定理想的LDL-C水平,以指导未来降脂研究。该队列研究共纳入96043名受试者,平均年龄51.3岁,在9年随访期间,共发现753例脑出血。研究结果显示:LDL-C为70~99 mg/dl和≥100 mg/dl者,脑出血发生风险相当;LDL-C<70 mg/dl者,脑出血发生风险显著增加;相较于LDL-C为70~99mg/dl者,LDL-C为50~69 mg/dl者的脑出血风险增加65%,LDL-C<50 mg/dl者风险更是增加169%;在剔除接受降脂药物和抗凝药物治疗者后,整体结果并未改变。

19、诺奖“主角”缺氧诱导因子又现新作用:HIF-2α参与肥胖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的代谢机制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姜长涛教授与王宪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显示,脂肪细胞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可通过促进脂肪神经酰胺的分解代谢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而揭示了脂肪HIF-2α-碱性神经酰胺酶2(ACER2)-神经酰胺轴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HIF-2α或可作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的分子靶点。该论文11月5日刊发于《细胞代谢》(Cell Metab)杂志。

20、时隔15年,中国心衰发病数据再更新!患病率增44%,预计1370万成年人患心衰

2019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王增武教授等发表的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在我国≥35居民中,加权后心衰患病率为1.3%,即大约1370万人患心衰。我国上一次全国性心衰流行病学调查在2000年,结果显示中国35~74岁的人群中,慢性心衰患病率为0.9%,男性和女性心衰患病率分别为0.7%和1.0%。据新发布的数据,心衰患病率较15年前增加了44%。该研究于2012~2015年纳入22158例≥35岁居民,采用二维Doppler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室功能,心衰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史通过调查问卷获取。心衰定义为:患者自报有心衰病史;左室射血分数<50%及至少有6个心衰症状;或者中重度左室舒张功能不全、至少有6个心衰症状,左室射血分数≥50%。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