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从“灵魂砍价”到带量采购,药价降了,为什么有些进口药却配不到了?

2022-01-25作者:医事法学法律
非原创 灵魂砍价话术路口

【儒亮时评】灵魂砍价,立足在“情”的一种新话术。解决虚高药价,它威力巨大。面对有降价但临床没可用的进口药物缺市的新难题,“灵魂砍价”思路和方式,怕又到了要换位、转型和升级的一个新路口了。


来源:话匣子FM    时间:2022-01-22


还记得连续刷屏的

国家医保局代表“灵魂砍价”吗?

从“灵魂砍价”到带量采购,药价降了,为什么有些进口药却配不到了?

原本报价每瓶5万多元的药,经过前后8轮谈判,每瓶价格变成了3万多元,给患有罕见病的小群体带来治疗的希望。

上海自2018年起参与试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一轮轮艰辛谈判,反复的“灵魂砍价”,不少药品和器械大幅降价,极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但与此同时,大家也发现,一些过去常用的进口药、原研药现在医院里很难配到。

今年两会上,医卫界别的委员们就如何让患者用上更多“价廉物美”的放心药建言支招。

政协委员中有不少一线的医生,他们的感受特别明显。中山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许剑民说,医保谈判和集中带量采购压低了虚高的药价,实实在在减轻了病人负担。

他以肠道手术中需要用到的吻合器为例:“其实在国外很便宜的,但是在我们这里就要贵一些。国内有些地方现在已经把吻合器纳入了集中采购,上海也在做了,至少能降低一半的价格。”

集中带量采购类似团购,医保部门给出采购量,企业市场化竞价,最终实现以量换价。至今上海已经完成六批七轮集采,平均降幅50%。

但药价降低的同时,一些病人开始抱怨,有些常用的进口药,慢慢在医院里消失了。

我们知道,同一种化学名的药物,虽然疗效接近,但由于不同厂家之间存在辅料、配比、工艺上的差异,实际用到个体患者身上,产生的效果会有些微不同。

从“灵魂砍价”到带量采购,药价降了,为什么有些进口药却配不到了?

比如,同样是学名为“苯磺酸氨氯地平”的降压药,有的患者就会认准进口的“络活喜”,觉得效果好、副作用也少,但自从纳入集中带量采购后,病人反而很难在医院配到络活喜。这是怎么回事呢?

记者采访多位医卫界政协委员后了解到,“消失”的进口药,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

售价过低企业停止生产

很多药企参加医保谈判的初衷,是为了以更低的价格来换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但是在中标后,他们往往又发现,医保采购的价格不足以覆盖药品的实际生产成本,为了不做赔本买卖,厂家就会选择停止生产这些药品

医药界别33位委员今年的一份联名提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中标企业为了降低药品的成本,主要是拿出三把砍刀,第一把砍刀砍掉所有的市场费用,第二把砍刀是砍掉代理商,第三把砍刀是砍掉销售人员。这一些主要是销售渠道的费用,砍掉无疑是有益的,但是如果药企为了一味降低成生产成本以应标,从而影响到药品的质量,即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那是必须予以杜绝的。

提案执笔人、第一人民医院肾移植科主任邱建新说,对于进入带量集采的药品,首先必须严把质量关,同时建议分类准入:“已经通过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优先遴选;临床必需而销售金额较大的予以优先;第三种就是我们原来的一些原研药很贵,如果说带量的话,让国外的这些药物降价,对它有一个促进的作用。”


第二类

医院控制“药占比”不愿采购

有一些进口药,医保谈判后的价格尚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企业仍在继续生产,但由于它们的价格比同样化学名的国产药要贵数倍以上,医院为了控制药费在医保总支出中的比例,往往会优先采购便宜的国产药,把结余下来的医保额度用于检查或手术上。

市政协委员、农工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陈芳源说,通过医保谈判的进口药,如果价格仍然比较高,而老百姓又有实际需求,不妨调整一下支付比例。

她说,按照目前政策,进入本市医保的普通药品,分成甲类和乙类,甲类药医保完全报销,乙类药医保报销90%,个人承担10%:“我认为有些药,临床效果很好的,确实惠及百姓的话,自付比例可以适当地略微提高一点,医保支付60%,自己支付40%,让老百姓根据临床效果自己去选择。”


记者的话

近些年专家与企业代表“灵魂砍价”的对话屡屡刷屏网络,多年虚高药价终于下降,大量水分被挤出,“集中带量采购”一词也被广泛认知。然而,这种类似团购的新生事物,也面临中选药品短缺、配送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中标药品遭遇“降价死”、“中标死”同样令人尴尬。

就在本月10号,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确保中选产品降价不降质。

显然,一系列的监管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了:医疗部门要对公立医院中选药品的使用和库存数量全程监测,药品监管部门要对中选厂商建立监督惩罚机制。在带量采购前,相关部门应先对药品成本利润充分调研,合理评估药价,尊重市场规律,设置价格底线,给厂商留出利润空间,保证企业健康运转,确保让患者用得起药,更要用得上好药。

作者:上海电台记者胡旻珏、赵颖文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