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咯血指的是特定时间段内咳出的特定体积的血,大量咯血情况紧急,死亡率高。出血的根源和潜在病因可能会很隐匿,处理大咯血必须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咯出的血会迅速淹没气道,从而影响氧合和通气,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心搏骤停。对于咯血来说,迅速控制气道和限制出血扩散是关键性治疗。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纤维支气管镜和外科手术都是控制出血的方法。
大规模或危及生命的咯血是医学上最不祥的临床表现之一,自古以来就因结核病或癌症而濒临死亡,这使人们感到恐惧。出现大咯血的患者立即面临诊断和治疗挑战。从历史上看,几乎没有治疗方法可供选择,仅采用保守治疗,死亡率> 75%。因此,外科手术发挥了重要的救生作用。1978年,Garzon和Gourin发表了一系列10年来大咯血患者的研究结果,证明早期手术干预可将死亡率提高到17%。
如何定义大咯血?观点不一。单纯从咯血量来说,是200 ml/24 h,还是1000 ml/24 h?其实一直存在争议。在考虑咯血的时候,还需要结合其他临床因素,如出血的剧烈程度、病人保持气道通畅和咳血的能力、可用治疗选择的迅速性、病人潜在的生理储备等。实际上,任何程度的咯血都可能会导致临床上的严重后果,而伴有气道阻塞或低血压的咯血,都应当被认为是危及生命的咯血。对于咯血来说,引起死亡的诱因往往不是出血性休克,而是由于充斥气道的出血导致了氧合障碍。
临床上,咯血在门诊和住院患者中常见,但大咯血是相对少见的。结核、支气管扩张、霉菌瘤和癌症是大咯血的主要病因。诊断性支气管镜检查所致的医源性咯血的比例很低,为0.26%~5%;据研究,20%的肺癌患者在其临床过程中的某个阶段会出现咯血,而大咯血的比例为3%。高达80%的恶性肿瘤相关大咯血患者在发病前几周出现前哨出血。
伴随咯血的疾病,患者的死亡率会增加。据研究,曲霉菌病、支气管扩张和癌症等疾病如果出现咯血,死亡率会增加。
在侵入性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威胁生命的咯血。在进行这些有创操作的时候,要注意挑选患者,明确患者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在操作过程中,如果出现出血,需要止血治疗。在大多数支气管镜手术之前继续小剂量阿司匹林是可接受且安全的。但是,建议不要在经支气管肺活检之前单独或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和华法林。在一项针对1217例患者的比较性前瞻性研究中,Herth等证实小剂量阿司匹林不会增加经支气管肺活检过程中出血的风险。Ernst等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经支气管肺活检的18例患者出血风险显著升高,为89%,而对照组仅为3.4%。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组合在每种情况下均伴有中度或重度出血。
肾功能衰竭引起的尿毒症也被认为是凝血病的危险因素。但关于尿毒症对咯血所造成的风险的数据有限。一些人推荐去氨加压素作为减轻这种风险的辅助手段,因为在小型研究中已证明去氨加压素可缩短尿毒症患者的出血时间。Papin等报告了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支气管肺活检的情况,其中20.8%患有出血并发症。肺动脉高压也被认为是经支气管活检的相对禁忌证。
咯血对策包括:冰盐水局部作用、支气管阻滞剂用于防止血液溢出至对侧气道、球囊填塞、插管备用品等。咯血的处理往往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呼吸治疗师、介入放射科医生、重症医生、呼吸科医生和外科医生。
病理状态下,由于炎症、缺氧和肿瘤等因素,可导致支气管血管的增殖。新血管通常是薄壁、易破的,并且易于破裂进入气道,导致咯血。据估计,大咯血病例的90%来自支气管血管系统。因此,BAE已成为咯血治疗中极其有用的微创工具。CT扫描在定位出血方面有一定的效果。
如果时间来得及,需要了解完整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出现咯血,需要立即评估气道和血液动力状态。同时,需要思考咯血的原因。此外,应考虑鼻衄和呕血作为潜在的血液来源。胸部X线片对出血部位的确定,敏感性有限,阳性率可低至30%以下。CT扫描要优于胸部X光片。回顾性研究发现,CT扫描可明确70%~77%的出血原因。一项对606例不同程度咯血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显示,与支气管镜(48.7%)相比,CT扫描更有可能诊断出血的根本原因(77.3%)。CT和支气管镜检查联合诊断出血病因占83.9%。
立即气道控制和隔离出血气道非常重要。有条件,应当将出血情况控制在最少的气道,防止出血加大对气道的影响(将出血隔离在最小的气道内,防止血液向其他气道扩散、分布)。对于大咯血,建议尽可能插管内径≥8.5 mm的大直径插管,以便后期可行纤支镜检查,或允许阻塞血栓的抽取和支气管阻滞剂的放置。双腔导管可隔离每个肺段,通常用于胸外科。但是,它们在大量咯血中的作用已过时。
柔性支气管镜检查在大咯血中具有多种不同的作用,如选择性插管、支气管阻滞剂放置、凝块提取、止血。但支气管镜的使用时机存在争议。对于出血稳定的患者,何时行纤支镜检查存在争议。对于稳定的患者来说,可以早期进行支气管镜检查,且可用支气管阻滞剂隔离出血,或用于选择性插管、抽出血液以维持气道通畅。咯血造成生命体征不平稳,该类型患者的转移是不安全的,灵活的支气管镜检查是一种选择的方法,如果可以的话,建议床旁进行。支气管镜检查还可以将药物直接滴入出血部位。临床上,已经使用冰冷盐水和肾上腺素稀释液两种方式来减少出血。两种疗法均被认为可引起局部血管收缩,并且在没有严格证据的情况下被广泛使用。
有研究显示,冰盐水可很好控制出血。支气管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也很常用。但是,安全剂量和浓度在文献中差异很大。与冰盐水相比,鉴于有冠状动脉痉挛和心律不齐的报道,支气管内肾上腺素的安全性受到质疑。如果使用的话,可使用较低浓度的肾上腺素,如1:100000。建议对冠心病或心律不齐的患者进行密切的心脏监护和避免。此外,滴注的肾上腺素会被迅速稀释,并因活动性出血立即从出血部位冲洗掉。因此,支气管内肾上腺素在危及生命的咯血病例中的效用是令人怀疑的。
药物方面,氨甲环酸(TXA)是一种能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的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已经被前瞻性地研究过。此外,重组激活因子VII也被用于弥漫性肺泡出血。
大多数大咯血的患者通常需要经皮BAE治疗。BAE于1972年首次推出,在控制咯血方面具有微创性和高效性。该治疗可使用多种栓塞剂,如300~600 μm的聚乙烯醇颗粒、三丙烯酸明胶微球、氰基丙烯酸N-丁酯胶、明胶海绵和金属线圈,以阻塞支气管血管供应。
有报道显示,BAE的成功率可达70%,但出血的复发率很高,估计在30天内高达58%。有趣的是,尽管进行BAE的技术已经发展,但复发性咯血的发生率仍保持不变。BAE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曲霉菌出血、结核、支气管扩张等。栓塞的最令人担心的并发症是脊髓前动脉受到影响,从而出现脊髓缺血。随着成像技术的改进和高度选择性的栓塞技术的出现,这种并发症变得不那么普遍了。其他罕见并发症包括食管缺血或主动脉或支气管动脉内膜下夹层。
随着技术进步,手术治疗咯血越来越少,但复杂的动静脉畸形或曲霉菌继发的难治性咯血、大肺脓肿和胸部外伤有关的大咯血仍然需要选择手术治疗。考虑到较高的手术风险,可首选BAE或局部支气管镜控制,随后手术干预。手术结果不佳的危险因素包括老年、肺切除术、酒精中毒、术前需要输血或使用升压药。
本文首发于慢慢学重症 作者徐州市中心医院 李祥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