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道
31岁马提尼克岛(拉丁美洲)女性,轻微进行性共济失调3年。神经系统查体提示小脑综合征,表现为中等程度的步态共济失调和轻度构音障碍。此外,患者体型肥胖,有高血压病。无大量饮酒史。无神经系统疾病家族史,但其母亲那边有乳腺癌家族史。头颅MRI提示脑桥小脑萎缩伴十字面包征,无其他幕上或幕下异常(图1,A-B)。肌电图未发现周围神经病证据。脑脊液细胞,糖和蛋白水平均正常,无寡克隆带。
进一步检查排除潜在的感染和代谢性病因。间接免疫组化发现血清(滴度1/32000)和脑脊液(滴度1/1000)中高滴度抗浦肯野细胞自身抗体。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自身抗体检测阴性。全面搜寻肿瘤,包括18FDG-PET检查,骨髓穿刺活检,皮肤和妇科检查等并未找到恶性肿瘤。患者接受6轮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1g/d,连续3天),随后10次血浆置换,未见明显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后定期通过全身18FDG-PET行常规肿瘤筛查。
接下来的2年,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逐渐恶化,无法独立行走。复查脑脊液和神经影像学无明显变化。给予3轮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2 g/kg),但收效甚微。此后,患者虽然症状基本稳定,但仍然有严重残疾。血清抗浦肯野细胞自身抗体持续阳性,之后进一步证实为抗ITPR1抗体。
在家族遗传咨询后,患者检测发现BRCA1基因(首先在家族受累的乳腺癌中发现)有害胚系突变阳性(图2),随后其被纳入一个专门的乳腺癌和卵巢癌筛查计划中。
再6年后,钼钯检查发现一处可疑淋巴结。患者行右侧乳房根治切除术,病理提示为导管癌(Ⅰ级,雌激素受体+100%,孕激素受体+90%,Her2/neu-),伴2处乳房内和1处腋下淋巴结转移。免疫病理学提示乳腺肿瘤和转移性淋巴结中大量ITPR1表达(图1,C-F)。因其他共病,局部放疗被认为难以施行,于是给予辅助性三苯氧胺治疗。随访6月,患者肿瘤较前缓解,但神经系统症状无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