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万例鉴“肠”程,结直肠癌诊疗现状调研中期报告

2020-07-22作者:CMT快讯资讯
结直肠癌

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已将肿瘤防治确定为重大疾病防控的行动之一,并将“提升癌症5年生存率,全面降低癌症死亡率,推广癌症诊疗规范,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作为行动指南。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恶性肿瘤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不断上升,我国公民每年因恶性肿瘤的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防控态势严峻。

其中,结直肠癌(CRC)发病人数位居我国第三位,死亡人数位居第四位,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生命健康。另有数据显示,约20%~25%的CRC患者在首诊时肿瘤已发生转移,即使在接受手术治疗后,最终仍有50%的CRC患者仍会进展为转移性CRC(mCRC)。

目前,CRC的一线与二线治疗已相对成熟,但当二线治疗失败后,仍然需要规范的三线治疗来帮助mCRC患者延长生存、提高生活质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mCRC的三线治疗已取得较多进展,可选药物及治疗策略不断丰富,为更进一步了解我国mCRC患者的三线治疗现状,以更好推动mCRC的诊疗进程,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发起了“万例鉴肠程——mCRC三线治疗调研项目”。本文将展示调研进行至今已经收录的数据情况,共计331位临床医生参与,级别多为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带组医生,平均每月接诊mCRC患者35位。这些受访医生来自于国内201家医院,覆盖全国25个省份,71%的受访医生来自肿瘤内科或肿瘤科,另包含放化疗科、消化内科、结直肠科等,具有一定地域及科室代表性。

  • 看实际临床一线、二线治疗选择

首先,根据已有调研数据,331位临床医生接诊的接受一线治疗的所有mCRC患者中,78%患者应用了化疗联合靶向的治疗方案。

在化疗联合靶向的药物选择上,70%患者选择了化疗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方案,30%的患者应用了化疗联合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治疗。一线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或耐药,是治疗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次调研受访数据显示,一线应用化疗联合抗VEGF治疗的患者,一般可维持10个月左右出现更换方案的情况,其中,98%是因疾病进展导致方案中断或更换。

根据本次受访医生反馈,一线治疗后78%的患者会选择进入二线治疗。二线治疗中,82%患者仍会选择化疗联合靶向的治疗方案,其中,75%患者二线治疗选择了化疗联合抗VEGF治疗,25%的患者则应用了化疗联合抗EGFR治疗。

结合已有调研信息,96%的医生会因为发生疾病进展而中断/更换治疗方案,平均来看接受二线治疗的患者多在6个月左右中断/更换治疗方案。

  • 后线治疗选择及治疗目标,延长生存是硬道理

根据本次调研受访医生的反馈,70%接受二线治疗的患者会继续接受三线治疗。而当mCRC的治疗进入三线治疗,86%的受访医生表示,会把延长患者生存期作为三线治疗的主要目标(图1)。根据对调研结果的统计,53%的医生在mCRC三线治疗时最看重患者的总生存期(OS),随后依次为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客观缓解率(ORR)(图2)。本次调研中,受访医生还分享了mCRC三线治疗中对上述指标的预期值,分别为OS 9.4个月、DCR 50%、PFS 4.6个月和ORR 24%。

blob.png

为达到临床预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47%的受访医生认为药物疗效仍是影响决策最主要因素。

当前,瑞戈非尼被多部权威指南推荐用于mCRC的三线治疗。在本次调研中,72%的受访医生将瑞戈非尼作为mCRC三线治疗的首选方案,由于临床研究等因素,2%的医生将瑞戈非尼联合免疫治疗作为三线治疗的首选方案。

探究其背后原因,多数受访医生表示,瑞戈非尼的多靶点机制是其优势之一。受访医生中,43%能清晰地阐述瑞戈非尼通过多靶点抑制可全面阻断血管形成,解决抗VEGF引发的耐药问题等机制。部分受访医生表示,多靶点小分子激酶抑制剂能够解决单通道抗VEGF因VEGF通路代偿性上调(12%)和血管生成旁路激活(35%)而发生的获得性耐药。此外,还有部分医生在调研中表示,瑞戈非尼可以通过多靶点作用直接起到抗肿瘤作用,还可改善肿瘤微环境的作用,对后线及联合治疗具有一定价值。

除此之外,来自真实世界的数据和更高的死亡风险下降值也是很多受访医生首选瑞戈非尼作为mCRC三线治疗药物的原因。96%的受访医生表示认可瑞戈非尼在真实世界研究中展现出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41%的医生明确表示死亡风险下降值是很重要的参考指标,在药物表现出的OS相当情况下,瑞戈非尼死亡风险下降值较高这一因素,使其成为临床更为优先的选择。

  • mCRC免疫联合靶向治疗,未来可期

在mCRC的治疗过程中,为保证“药尽其用”,药物的“再挑战(rechallenge)”策略被越来越多讨论。这一点上,有医生认为目前已经有获得批准的三线药物可供选择,化疗方案的再挑战其实并无必要。96%受访医生表示支持先用瑞戈非尼再选择化疗的“chemo-break”策略,有医生认为瑞戈非尼可以起到增加后续化疗敏感性的作用,同时可以缓解长期化疗带来的身心压力。

随着治疗选择的增多,关注mCRC的全程管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REVERCE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理念。本次调研中,30%受访医生认为,先用瑞戈非尼不会改变患者突变基因状态,或更有助于mCRC的全程管理;另有29%受访医生表示,先用瑞戈非尼可带来持续的抗血管生成获益。

免疫治疗日新月异的当下,高达90%的受访医生认同瑞戈非尼可作用于CSF-1R靶点,改善肿瘤微环境,从而提高后续应用免疫治疗的敏感性。有受访医生提到,多数CRC患者属微卫星稳定型(MSS),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效果不够理想,而联合瑞戈非尼可以通过调节巨噬细胞的功能,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达到协同增效的作用。


本次调研仍在进行当中,更多受访数据仍将继续公布。相信临床医生的真实反馈,能够为mCRC的临床治疗带来更多思考、提供更多借鉴,从而带动疾病诊治水平的提升。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