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肝愿同行|“免疫+靶向”用“实例”说话,为晚期肝癌治疗带来一线生机

2021-07-28作者:金金资讯
消化系统肿瘤非原创

本期将分享两例晚期肝癌病例,患者分别为术后早期复发及初诊即为晚期的肝癌患者,经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后,实现了快速缩瘤,且治疗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更多疗效获益值得期待。


图片5.png

    

李国刚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第十八届委员会移植学组成员

中国医师协会胆道外科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委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会青年委员

中华外科青年医师学术研究社胆道外科研究组核心成员

浙江省医学会外科分会ERCP学组副组长 主持浙江省自然基金和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共2项 

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从事肝胆胰外科和肝脏移植相关治疗,尤其擅长肝癌、胆管癌、胰腺癌、胆囊癌、肝血管瘤、胰腺癌等肝胆胰良恶性肿瘤、门脉高压症、复杂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治疗。熟练开展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等相关操作。
所获荣誉:获2013年第六届浙江省卫生系统青年医学技能竞赛外科专业二等奖,获2013年浙江省卫生系统省级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获2013年度浙江大学医学院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2015年度浙江大学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病例一





病例一基本信息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49岁,于2019年6月就诊。

现病史:体检发现肝占位2周。

既往史: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0余年,未用药物治疗;余无特殊。

个人史:吸烟30年,每日10支,未戒烟;偶有饮酒。

婚育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ECOG PS评分:0分。

体格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

肿瘤标记物:AFP 148.9ng/ml。

乙肝全项:乙肝小三阳。

诊断:1.肝癌伴肝内转移(Child Pugh 5分A级;CLNC Ⅱa期);2.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1-1.png

1-12.png

图1-1:治疗基线肝脏MR(2019年6月7日




诊治经过



第一阶段治疗:手术治疗





治疗方案:患者于2019年6月12日,行肝脏Ⅴ、Ⅵ、Ⅶ手术切除,术后确诊为肝细胞癌。

病情变化:2019年7月15日复查肝脏影像学,发现肝Ⅱ强化结节,考虑转移瘤,提示病情进展。



第二阶段治疗:射频消融+TACE+粒子植入






治疗方案:患者在2019年7月至8月期间,先后接受射频消融、TACE及粒子植入治疗。

病情变化:2019年11月复查肝脏影像学,术区未见复发,肝Ⅱ段、Ⅷ段TACE后坏死,门-腔静脉间隙1枚转移淋巴结,肝Ⅳ段小片异常信号灶。



第三阶段治疗:TACE+粒子植入






治疗方案:患者于2019年12月进行第二次TACE及粒子植入治疗。

病情变化:2020年2月复查肝脏影像学,发现肝内多发存活癌灶,肝门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融合,转移淋巴结侵犯肠系膜上静脉-门脉,癌栓形成。较前明显进展。



第四阶段治疗:免疫联合靶向治疗






治疗方案:患者自2020年3月6日至今,应用替雷利珠单抗+仑伐替尼,Q3W方案治疗,现已完成17周期治疗。

影像学及疗效评价:患者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肝脏影像学(如图2所示),肝内病灶逐渐缩小,疗效评价持续部分缓解(PR)。

2.png

图1-2:系统治疗前后MRI变化

安全性评价:患者治疗期间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未出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病例总结


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既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多年,体检时发现肝占位,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及切除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肝癌伴肝内转移(Child Pugh 5分A级;CLNC IIa期)。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复发,先后进行射频消融、TACE及粒子植入后,疾病仍持续进展。经患者充分知情同意后予患者调整为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即替雷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至今,患者已完成了17个周期的联合治疗,治疗期间病灶持续缩小,疗效持续PR,现已获得超1年的无进展生存,且治疗期间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未出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病例二





病例二基本信息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57岁,于2020年10月就诊。

:体检发现肝占位1个月。

既往史:4年前因肾肿瘤行“右肾切除术”;糖尿病史多年。

个人史:吸烟史。

育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ECOG PS评分:0分。

体格检查: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肿瘤标记物:AFP >20000ng/ml.

乙肝全项:乙肝大三阳。

腹部彩超:右肝巨大占位,考虑恶性;肝内多发混合回声结节,考虑肝内转移。

诊断:1.肝癌伴肝内转移(Child Pugh A级;BCLC C期,CLNC Ⅲa期);2.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糖尿病;4.右肾切除术后。

2-1.png

图2-1:治疗基线MR(2020年11月25日)




诊治经过


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






治疗方案:患者自2020年11月28日至今,应用仑伐替尼12mg Po QD+替雷利珠单抗 200mg Ivgtt,Q3W治疗,现已完成4个周期治疗。

影像学及疗效评价:腹部MRI(2021年2月1日,4周期治疗后)见肝右叶巨块型肝癌伴出血坏死、肝内转移,原发灶较前明显缩小,门脉右支及主干、下腔静脉及肝右静脉受累,肝中静脉下腔静脉汇合处可疑受累,如图2-2所示;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PR)

2-2.png

图2-2:治疗前后腹部MRI变化






病例总结


本例患者亦为中年男性,既往高血压病史,体检时发现肝占位,结合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肝癌伴肝内转移(Child Pugh A级;CLNC Ⅲa期)。经患者充分知情同意后,予患者选择了免疫联合靶向治疗方案,即接受替雷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一线治疗。患者至今已完成了4个周期治疗,4周期后影像学检查见肝右叶巨块型肝癌伴出血坏死等,疗效评价为PR。




病例思考


上述两例患者分别为肝癌术后早期复发及初诊转移的肝细胞癌患者,均在应用了免疫+靶向的联合治疗方案后,病灶有效控制。临床前研究发现,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通过血管正常化可提高肿瘤血管血液充盈,增加了肿瘤组织中淋巴细胞的浸润,逆转机体免疫抑制状态,增加PD-L1表达水平,增强免疫治疗的抗肿瘤效果,两者的协同增效作用已在IMbrave 150研究和KEYNOTE-524研究中得到验证。

替雷利珠单抗是中国自主研发的PD-1抑制剂,其具有独特的药学特性:替雷利珠单抗经过Fc段的特殊改造,避免了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ADCP)效应,可在巨噬细胞数量较多的器官(如肝脏)中,发挥更优的T细胞激活效应,提高抗肿瘤活性。此外,替雷利珠单抗的Fab段改造,能够彻底持久阻断PD-1/PD-L1结合,极大地降低了脱靶效应的发生概率,使得抗肿瘤疗效提升。

2021年6月22日,替雷利珠单抗(百泽安®)凭借全球多中心RATIONALE 208研究数据获批肝癌适应症,研究数据在ESMO WCGI 2021进行口头报告。该研究在全球范围入组249例受试者, 其中49%是中国患者(122例),相比于同类研究,基线更差,45%组患者是二线及后线治疗失败的患者,但是依然取得了令人惊喜的研究结果,二线mOS 13.8月,总人群mOS 13.2月,PFS 2.7月,疗效比肩国际品质,同时近80%客观缓解患者持续缓解超过一年(1年DoR率:79.2%),部分患者实现深度缓解,单药治疗仍可获CR。在安全性方面, ≥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4.5%,低于其他同类产品。RATIONALE 208研究结果证明,替雷利珠单抗治疗晚期肝癌,强效,安全,成为肝癌联合治疗潜在最佳拍档。

肝癌适应症是替雷利珠单抗在国内获批的第五个适应症,其获批为肝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替雷利珠单抗在肝细胞癌领域还有多项研究布局,期待研究结果尽早公布,为肝癌治疗再添新证据,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多支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