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BMJ | 20万人研究10年随访结果提示:合理使用PPI,警惕长期风险
质子泵抑制剂(PPI)是一类应用广泛的抑酸药物,但对PPI的过度依赖也可能导致健康隐患。近日,华盛顿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长期使用PPI或可导致疾病特异性死亡风险增加(包括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和上消化道癌导致的死亡)。研究人员建议,PPI处方药应当严格遵循适应症,对于确实需要治疗的患者,应当以最低有效剂量和最短疗程进行用药。论文5月30日在线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BMJ)。
该项纵向观察队列研究利用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数据库,筛选出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期间服用胃药的患者214467例,其中157625 例新近服用PPIs,56842 例被处方H2受体拮抗剂。
10年随访结果显示,与服用H2受体拮抗剂的患者相比,服用PPI 患者每1000例中约有45例死亡,死亡风险增加了17% 。在死亡病因中,38.65%与循环系统疾病有关,28.63% 与肿瘤有关,13.83%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有关,9.29%与感染性和寄生虫病有关,而且服用PPI的累积持续时间越长,患者因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而死亡的风险越高,即使在低剂量用药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表 PPI累积使用时间与患者疾病死亡风险相关分析
对死亡亚原因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服用PPI与心血管疾病(15.48 例/1000例)和慢性肾脏疾病(4.19 例/1000 例)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在没有用药指征而服用PPI 的患者(116 377例)中,上述情况同样存在,而且上消化道肿瘤死亡风险增加更明显。此外,研究开始时患者所患基础疾病与研究中两组患者的死亡风险差异无关。
柳叶刀子刊 | 对于肝硬化和急性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入院后72 h内应用TIPS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对于肝硬化和急性静脉曲张出血患者,是否应早期(急性静脉曲张出血入院后72小时内)接受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目前尚存在争议。
近日,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韩国宏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早期行TIPS可提高进展期肝硬化急性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无肝移植生存率,较目前的标准治疗更为可取。这是TIPS治疗领域第一个以生存为主要观察终点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者认为,该结果可帮助拓宽早期TIPS适应人群,使更多急性静脉曲张出血患者从早期TIPS中获益。论文5月29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胃肠病学和肝病学》(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杂志。
该项单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由西京医院消化内科自主发起并设计实施,于2011年6月至2017年9月纳入接受血管活性药物联合内镜治疗的晚期肝硬化(Child-Pugh B或C级)和急性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共129例,并按2 1比例随机分至早期TIPS组(84例)和标准治疗组(45例)。
结果显示,早期TIPS组15例(18%)患者死亡,2例(2%)接受了肝移植,而对照组15例(33%)死亡,1例(2%)接受肝移植,早期TIPS组无移植生存率高于对照组[风险比(HR)为0.5,P=0.04];早期TIPS 组6 周无移植生存率为99%,高于对照组的84%[绝对风险差异(RD)为15%,P=0.02];与标准治疗相比,早期TIPS组患者1年无移植生存率为86%(对照组为73%),死亡绝对风险降低13%。此外,研究还发现,早期TIPS治疗降低了出血控制失败及再出血率、新发腹水或原有腹水程度加重的发生率,同时没有增加显性肝性脑病的发生风险。两组患者的特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肝细胞癌以及其他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Am J Gastroenterol | 青年男性的SHBG蛋白水平与NAFLD的发生负相关
目前横断面研究数据显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男性患者的睾酮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平较低,但尚不清楚青年男性的性激素水平是否可以预测NAFLD的发生风险。近日,美国加州大学一项研究表明,中年男性的NAFLD患病率增加可能与其青年时SHBG水平较低有关,而与睾酮等综合代谢危险因素无关。研究者认为,SHBG可能成为预测青年男性NAFLD发生风险的新型标志物。论文刊发于《美国胃肠病学杂志》(Am J Gastroenterol)5月刊。
该试验从一项前瞻性、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中筛选合格受试者837例(平均年龄50岁),评估在研究第10年测量的受试者(中位年龄35 岁)睾酮和SHBG水平是否与在研究第25年时NAFLD的发生率有关。NAFLD 的诊断标准:排除其他肝脏脂肪变性病因后,使用非对比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确诊。利用Logistic 回归分析NAFLD 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未校正分析结果显示,青年男性的总睾酮水平与其中年NAFLD 的发生呈负相关[比值比(OR)为0.64,P<0.001],但经过代谢协变量校正后,这种相关性不再明显(OR 为0.99) ;SHBG 水平与NAFLD 的发生存在显著负相关,且与睾酮和代谢协变量无关(OR 0.68,P =0.013)。同时研究发现,内脏脂肪含量可能是SHBG影响NAFLD 发生的中间机制(41%中介效应)。
Gut | 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阿司匹林初用者胃肠道出血风险高于长期使用者
目前,关于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后,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出血(GIB)风险仍然不明确。近日,香港玛丽医院梁伟强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描述了Hp根除治疗后阿司匹林使用者的GIB 住院发生率和时间趋势。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初次服用者发生GIB的风险高于长期阿司匹林服用者,尤其是在最初用药6个月内;在所有阿司匹林使用者中,下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比上消化道出血更频繁。论文5月17日在线发表于《消化道》(Gut)杂志。
该研究基于全港健康数据库,筛选2003年至2012年间接受过以克拉霉素为基础的三联疗法第一疗程的患者,并根据阿司匹林的服用情况,将患者分为三个队列:新处方(6985例,在Hp根除后开始服药)、长期处方(5545例,在HP根除之前开始服药并在治疗后恢复用药)和非用药组(48908例)。
研究结果显示,新处方组、长期处方组和非用药组患者的GIB住院率(经年龄和性别调整后)分别为10.4/1000人-年、0.2/1000 人- 年和4.6/1000人-年。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分别占出血患者总数的34.7%和45.3%。与长期处方组患者相比,新近处方阿司匹林的患者具有更高的GIB风险[倾向得分匹配风险比(HR)为1.89]。
界标(landmark)分析结果显示,新处方阿司匹林患者在前6个月内就可观察到所有GIB(HR为2.10)风险增加。
Gastroenterology | 注射自体脂肪组织或可治疗CD 相关肛周瘘
瘘管形成是克罗恩病(CD)常见的并发症,对其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均具有巨大挑战。目前已证明,注射培养的自体和异体脂肪组织干细胞可以治愈CD相关瘘管,但该治疗手段既费时又昂贵,不易推广。近日,丹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注射新收集的自体脂肪组织治疗CD相关肛周瘘是安全的,57%患者可完全治愈。论文刊发于《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杂志6月刊。
该项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于2015年3月至2018年6月纳入伴有复杂肛周瘘的CD 患者21例,并将新收集的自体脂肪组织注射到患者肛周瘘中进行治疗。研究主要终点为最后一次注射6个月后瘘口完全愈合(无症状出院、会阴无明显外瘘口、直肠指检无内瘘口);对括约肌间和经括约肌瘘患者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确定瘘道完全愈合;对于6周后瘘口未完全愈合或复发的患者,给予额外注射。
结果显示,最后一次脂肪组织注射6个月后,12例(57%)患者瘘完全愈合,3例(14%)瘘管停止分泌,1例(5%)分泌减少;10例经括约肌或括约肌间瘘患者中,9例患者的磁共振成像显示完全瘘消退,另1例患者的细长瘘管明显减少;在完全瘘愈合的患者中,9 例(43%)接受1次注射,2例(10%)接受2次注射,1例(5%)需要3次注射。术后,2例患者出现小脓肿,1例尿潴留,1例抽脂时出现轻微出血。
(本文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