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早年,在没有开展随机对照试验时,医生看病常依赖“常识”和临床经验。
但在过去的40年里,常识和临床经验一再被随机对照试验打脸。请看下表
作者表示,随机对照试验一直是评价效的金标准。常识和观察性研究失败有几个原因:
第一是对病理生理学的理解存在偏差。
比如,当一个临床指标仅仅提示风险增加,而不是一个治疗目标时,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CAST研究就发现,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梗后室性早搏,反而死亡风险增加。
另外,当一个可以纠正的指标被认为是终点的替代指标时,例如血流动力学改善,不一定会有临床获益。
作者指出,虽然生物标记物和替代标记物在探究治疗措施的过程中必不可少,但人非常复杂,单一甚至多种指标的改变对结局的影响可能存在变数。
第二,常识存在偏见,观察研究也存在不可知的混淆。
第三,在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的复杂疾病时,风险和利益的平衡不能完全了解。
由于上述多种原因,常识和临床观察性研究可能无法准确描述治疗对结果的影响,而随机化不会存在这些问题。作者认为,治疗决策应基于高质量的随机的对照试验。
当然,对传统随机对照试验也有批评的意见。
比如,对受试者的入组的限制非常严格,怎样在“真实世界”的背景下随机面临挑战。
其次,随机并不是万能的。如果研究设计效力不足,或方法学或操作上存在缺陷,也无法产生可靠的证据。
还有,基于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的临床决策有限。欧洲和美国心脏病指南中只有不到15%建议得到了来自随机对照研究证据的支持,这一比例在过去十年中没有改变。
文章指出,随机对照试验仍然是探究治疗和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重要工具。我们要做的是将随机化引入真实世界,生成大样本、有代表性、可重复利用的研究群体,以构建最佳的心血管医学的证据基础。
来源:Alexander C. Fanaroff, et al. Randomized Trials Versus Common Sense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 JACC Review Topic of the Week. J Am Coll Cardiol. 2020;76(5):580-589.
中国循环杂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