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超级真菌”上热搜,到底是怎么回事?

2019-04-16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感染病

4月7日,《纽约时报》报道,一种名为耳念珠菌的“超级真菌”在美国多地暴发,目前美国已有587例确诊病例。该真菌导致病人“神秘感染”,据美国CDC官网数据,目前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包括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西班牙、印度等。其来源尚不明确。超过1/3感染者在感染后1个月内死亡(感染血液、心脏、脑)。因此,该种真菌被美国CDC列为“紧急威胁”。

这个“超级真菌”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超级真菌”前世今生


360截图20190416143012654.jpg

2005年,日本组织科研力量对其境内的真菌群落进行了一次集中普查。当时,东京都健康长寿医疗中心的医护人员从一名70岁的老年女性外耳道中采集到了某个样品。在之后持续多年的分析鉴定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这件样品无法归类于现存的任何一种真菌。于是,日本科学家于2009年首次报道了这种新真菌,并因其在外耳道分泌物中首次被分离到,故将其命名为“耳念珠菌”。

2013年,美国发现了第1例病例。这是1名因呼吸困难就诊于纽约某医院的61岁女性,出生于阿联酋。在入院1周后检出耳念珠菌阳性,并在不久后死亡。然而,该医院并未将该情况上报,直到2016年美国CDC才接到了来自院方的病例报告。

2016年,英国皇家布朗普顿医院爆发了一起耳念珠菌感染事件,使得耳念珠菌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当时,该院出现了72例感染病例,ICU也因此关闭了2周。然而,由于院方初期对情况严重程度的估计不足,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对社会公布这一情况。

据事后披露的情况显示,早在媒体介入报道之前数月,该院已在内部发出过警报,并尝试对疫情出现区域进行除菌操作。作业人员用专用气雾剂向收治过感染该真菌患者的区域附近喷洒过氧化氢溶液,这些房间维持过氧化氢气雾的饱和状态达一周之久.之后,研究人员在房间中央放置一个表面皿,并观察其底部培养基内微生物的生长情况。令人感到恐怖的是,即便如此,仍然有一个耳念珠菌群落在培养皿中现身。然而,这一事件最终被病院隐瞒了下来……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出一份关于耳念珠菌的流行病学预警称,耳念珠菌是一个真菌耐药性的特例,但由于其本身致病力不是很强,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感染正常人类,因此,对于耳念珠菌的防护重点一般放在对免疫受损病人的护理上。

过去5年间,耳念珠菌在全球30余个国家的医院中出现,尤以西班牙巴伦西亚大学医院发生的大型感染事件最为惨烈。这所拥有992张病床的大型医院在当时总共出现了372例感染病例,其中85人发生念珠菌菌血症,41%的人在30天内死亡。

2018年5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辉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广华研究员带领的团队通过合作研究,报道了中国首例“超级真菌”感染病例,为1例患有肾病综合征和高血压的76岁患者。研究显示,中国首例耳念珠菌菌株对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普遍比较敏感,这意味着,现有抗菌药可以杀死“超级真菌”,且其在毒性方面比临床上常见的白色念珠菌还要弱。此外,还发现硫酸铜对“超级真菌”具有很强的生长抑制效果,这一发现为医院内消毒杀菌提供了新方法。

目前,中国累计发现18例感染者,其中北京3例、沈阳15例,分别来自北京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和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者多出现在医疗机构的ICU。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艾滋病确认实验室主任、检验科主任尚红及其团队于2018年发表在《新发感染病》(EID)杂志上的文章《中国沈阳耳念珠菌或定值的首例报道及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在2011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中国沈阳有15例住院患者分离到耳念珠菌,其中部分是感染病例。

2018年10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出文章——ICU耳念珠菌爆发及控制,其中提到耳念珠菌是一种古老的具有明确的地理分布特性的系统发育菌株,已存在很多年,只是以前的方法不足以鉴定它,现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以渐渐被发现被认识。它对很多普通的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伏立康唑)不敏感,有很强大耐药性。医院爆发流行中,耳念珠菌的传播与重复使用的腋温探头有关,提示这种新出现的致病菌可能持续存在于环境中,并在院内传播。

为何被称为“超级真菌”

之所以被称为“超级真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耐药性较强,部分菌株对临床常用的三大类抗真菌药(唑类、多烯类和棘白霉素类药物)都耐受。然而,从国外感染后治疗的情况看,只有很少一部分耳念珠菌菌株对所有药物耐药。 

2. 常导致血液及其他器官严重侵袭性感染,超过1/3感染者在感染后1个月内死亡。

3. 全球30余个国家都有发现,越来越普遍存在。

4. 应用常规实验室检测手段识别困难,除非应用特殊检测手段,否则极易被误诊为其他念珠菌感染。未被识别的耳念珠菌能够在医疗机构内广泛传播,甚至引起爆发流行。因此,准确识别耳念珠菌并进行适当处理是预防耳念珠菌传播的关键。

5. 在环境中生存时间比较长,能长时间存活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皮肤及医院医疗设施表面,耐受很多医疗机构常规使用的杀菌剂,很难被清除,导致院内暴发性感染。

2018年5月,纽约市西奈山医院为一名老年男子做腹部手术时,通过血液检测发现他感染了一种新型“神秘而致命”的真菌,医院迅速将其隔离在重症监护室。该男子最终在住院90天后死亡,但这种致命的真菌却顽强地存活下来。病房很多地方都遭到了入侵,院方为此对墙壁、病床、门、水槽、电话都进行了特殊消毒,甚至拆除了部分天花板和地板。

高危易感人群

耳念珠菌属于侵袭性真菌,一般感染免疫受损人群,例如艾滋病人,肿瘤化疗病人,器官移植者、糖尿病患者等,或长期使用静脉/动脉留置导管、外科手术后患者等,通过伤口、呼吸机与导管感染病人。正常健康成人很少被感染或感染后出现症状,但可长期在皮肤上携带耳念珠菌(定植)并通过接触等方式传播。

应注意在急性期后护理机构(post-acute care facilities )尤其是具有通风系统的护理机构内接受过医疗护理的人群。 

感染后症状

耳念珠菌主要的毒力与其他念珠菌类似,可形成生物被膜,可导致持续和侵袭性感染;耳念珠菌可在多个身体部位定植。宿主免疫力损害和破坏保护性屏障是其感染主要机制,包括引起真菌血症,院内耳念珠菌感染死亡率从30%-60%不等。

感染后一般会引起耳念珠菌血症、心包炎、泌尿生殖道感染、肺部感染等。感染者常出现发热、寒战、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用抗菌药物(针对可疑细菌感染)治疗无效。感染耳念珠菌者通常本身即有较严重基础疾病(例如ICU患者),最终通常会导致器官衰竭。

传播途径

目前,耳念珠菌来源尚不明确,国外有研究者认为,耳念珠菌是人体自身携带的一种共生菌,可能存在于皮肤或肠道里。但它到底存在于什么地方,现在还不清楚。主要在医疗护理机构内部尤其是ICU中传播。

《ICU耳念珠菌爆发及控制》一文分析了牛津大学医院神经ICU中2015年2月2日至2017年8月31日间70例检出耳念珠菌患者(定植或感染),并在2016年11月、2017年2月和2017年4月共采集128份环境标本,通过临床微生物技术、分子测序、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耳念珠菌在普通环境或空气中几乎未检出,但是,可以从患者的监测仪和升降机上检出该微生物,并证实导致该医院爆发的耳念珠菌传播与可重复使用的腋窝温度计有关。这种新发病原体可以在环境中持续存在并在医疗环境中传播。

耳念珠菌特点

该菌全球范围内流行,可散发出现,主要发生于医院,从而造成院内暴发流行,涉及不同年龄段患者,死亡率高。

1. 菌种有差异,毒力亦不一: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耳念珠菌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菌种存在地区差异,差异和传播机制尚不可知。磷脂酶、蛋白酶和溶血素 是真菌入侵和感染宿主非常重要的酶。研究表明,耳念珠菌的磷脂酶、蛋白酶和溶血素活性差异很大。

2. “生命力较强”:耳念珠菌能够在干燥和潮湿的表面、床上用品、地板、水槽、空气、床上、 皮肤、鼻腔和病人的内部组织等不同环境长时间存活。

3. 耳念珠菌能够引发血液、肺部、尿道、表伤口感染以及耳道等部位的感染;

4. 院内感染风险高:一些医疗辅助设备的置入如内置导管(导尿管,中心静脉)极大地增加了病人感染耳念珠菌的风险等。这些特点对临床工作的开展提出严峻的挑战。

如何检出耳念珠菌

常规检测手段很难检出耳念珠菌,在中国,除了部分条件较好的三甲医院外,大多数医院不具备检出耳念珠菌的能力,因此,有可能被误诊为其他真菌,例如希木龙念珠菌 (Candida Haemulonii),粘红酵母菌 (Rhodotorula glutinis),无名念珠菌 (Candida famata) 等。

它可以从皮肤(很常见)、泌尿生殖道(普通)和呼吸道(偶尔)等部位分离出,导致侵袭性感染,例如血流念珠菌感染、心包炎、尿路感染等。通过棉签在腋窝或腹股沟处擦拭后送检,有助于发现耳念珠菌定植者。

最可靠的鉴定方法是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LDI-TOF MS)。基于DNA测序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亦可检出耳念珠菌,包括28s rDNA或ITS测序等。 

鉴定出耳念珠菌后做什么?

1. 立即上报:应立即向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部门报告可疑或确认耳念珠菌感染,并依照院内程序向公众通报;

2. 进行抗真菌药敏感性检测;

3. 寻找机构内其他感染者(回顾至2015年的病例,寻找漏诊病例;监测临床标本已发现新病例);

4. 在无菌和非无菌部位均寻找感染证据,连续监测至少1个月。

美国CDC对院感工作者的建议

1. 明确本院微生物检测技术能否检出耳念珠菌,若不能,确保在遇到可疑标本时及时送检确认;

2. 做好监测:制定监测流程,在微生物检测部门发现可疑耳念珠菌时及时通报;

3. 建立耳念珠菌预警机制,发现疑似或确认菌株及时向院内及公共卫生部门通报。

感染控制(来自美国CDC的推荐意见)

1. 将感染者或耳念珠菌定植者移入单间;

2. 医疗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时穿隔离衣带手套;

3. 强化手卫生,医疗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接触患者及患者病房内物品后要洗手,患者本人也要常洗手;

4. 用耳念珠菌敏感的消毒剂进行环境杀菌。

治疗 

在获得鉴定结果前,对于侵袭性真菌病,美国指南目前建议选择棘白菌素作为经验治疗;后期需结合感染部位、药物的组织分布和耐药性选择适宜的药物(比如棘白菌素不适合尿路感染),或者联合治疗。 

在多数国家报道的研究中,结果发现几乎所有菌株对氟康唑高度耐药,半数以上对伏立康唑耐药,1/3菌株对两性霉素B耐药,少数菌株对棘白菌素也耐药。此外,我国有少数对耳念珠菌的报道,结果显示,耐药菌株与非耐药菌株均存在,对氟康唑耐药菌株占优势。故难以针对性治疗。

总体而言,棘白菌素类(如卡泊芬净、米卡芬净等)抗真菌药是目前治疗耳念珠菌感染的最好选择。耳念珠菌对唑类有天然耐药,且对两性霉素B耐药性不等。目前不推荐采用经验性的使用两种抗真菌药物治疗耳念珠菌;早期感染源控制被认为是目前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与医院内暴发相关的其他病原体一样,耳念珠菌似乎在病人和受污染的环境之间具有很高的传播性,强调了有效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关于耳念珠菌传播的预防指南与其他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指南相似,包括严格手卫生、感染或定植患者的接触隔离,以及用杀孢子制剂进行环境消毒等。

2017年8月,英国公共卫生部门(PHE)对目前的耳念珠菌指南进行了更新,具体感控措施如下:

患者关键感控措施:

1. 单间隔离定植或感染者,要求单间有独立的卫浴设施。

2. 对于从感染的医院或国外医院转来的患者,均采取隔离措施,直至获得筛查结果。

3. 严格遵守标准预防措施,用流动水和皂液洗手,再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4. 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和围裙,如果有接触患者皮肤或患者血液、体液风险,应穿隔离衣。

5. 个人防护用品应在洗手后、进入房间或患者区域前穿戴好,并在患者房间内脱下并丢弃,离开前应彻底洗手并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拭双手。

6. 患者和探视者需要掌握感染预防措施(可以使用宣传册),包括手卫生和如何使用围裙。

7. 应考虑使用一次性物品,如血压计、袖带、枕头等,特别是在爆发期间。

终末消毒:

1. 一旦患者离开环境,就应进行终末消毒,先清洁后消毒所有患者及医务人员手可能接触到的地方。

2. 如果使用任何非接触式消毒(如气态过氧化氢或紫外线),应在其之前进行充分的清洁。

3. 如果病人需要医技检查或手术,应排在当天最后一位,环境清洁同前所述。

设备的清洁消毒:

1. 所有设备应按照生产商的说明书来清洁。

2. 应特别注意复用器械的清洁消毒,如脉搏血氧仪、温度计探头等。

废物和织物的处理:

1. 应注意合理包装,避免废物和织物污染环境。

2. 在儿科和新生儿科应注意正确处置用过的尿布。

3. 任何时候不应在洗手池中丢弃或清洗污染的物品。

(李妍整理)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