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评论
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张玉顺教授团队利用先进的3D打印技术,在总结以往的使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下腔型房缺介入治疗的基础上,对一“房间隔缺损(9 mm 下腔型)”患者采用“室间隔封堵器”封堵取得成功,打破长期以来下腔型房间隔缺损不能做介入治疗的禁区,对下腔静脉影响小,优于使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图 3D打印下腔型房间隔缺损模型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39岁,多年前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下腔型房间隔缺损,反复心慌、头晕。患者曾在国内多家大型医院就诊,医生均建议行外科开胸手术治疗,由于承担不了外科手术的风险、伤口的疼痛及手术瘢痕影响美观等诸多因素,遂至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希望行介入封堵术。张玉顺教授团队根据患者的食道超声检查影像及心脏CT影像,与交大3D 团队协作,经过多次交流沟通,反复比对研究,确定了患者的手术方案。
疑难讨论
此例患者若使用以往的“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必然会凸入下腔静脉较多,影响到下腔静脉血流,可能会造成封堵器内皮化延迟,甚至血栓栓塞等并发症。既往所使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边短腰(经线)长,而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边短腰短,置入后不会凸入下腔静脉,也就不会影响血流。根据这一思路,9月14日在介入手术室、心脏超声的配合下,张玉顺主任的手术团队30分钟即完成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封堵器位置正常,无残余分流。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