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3D打印助力打破介入治疗禁区:我国学者成功应用“室间隔缺损伞”封堵下腔型房间隔缺损1例

2018-10-10作者:壹声资讯
结构性心脏病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张玉顺教授团队利用先进的3D打印技术,在总结以往的使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下腔型房缺介入治疗的基础上,对一“房间隔缺损(9 mm 下腔型)”患者采用“室间隔封堵器”封堵取得成功,打破长期以来下腔型房间隔缺损不能做介入治疗的禁区,对下腔静脉影响小,优于使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QQ截图20181010110947.jpg

图 3D打印下腔型房间隔缺损模型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39岁,多年前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下腔型房间隔缺损,反复心慌、头晕。患者曾在国内多家大型医院就诊,医生均建议行外科开胸手术治疗,由于承担不了外科手术的风险、伤口的疼痛及手术瘢痕影响美观等诸多因素,遂至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希望行介入封堵术。张玉顺教授团队根据患者的食道超声检查影像及心脏CT影像,与交大3D 团队协作,经过多次交流沟通,反复比对研究,确定了患者的手术方案。

疑难讨论

此例患者若使用以往的“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必然会凸入下腔静脉较多,影响到下腔静脉血流,可能会造成封堵器内皮化延迟,甚至血栓栓塞等并发症。既往所使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边短腰(经线)长,而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边短腰短,置入后不会凸入下腔静脉,也就不会影响血流。根据这一思路,9月14日在介入手术室、心脏超声的配合下,张玉顺主任的手术团队30分钟即完成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封堵器位置正常,无残余分流。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