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今日技能|白细胞及其分类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2021-10-30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呼吸非原创
01
白细胞特点


(1)80%~90%的白细胞储存在骨髓,在各种原因下可以在几个小时内释放进入循环,导致白细胞计数快速升高。

(2)白细胞进入血液中的一半停留在血管的边缘池中,另一半进入循环池中和周围组织中,大约2%~3%白细胞在周围循环池中,为实验室计数的白细胞。

(3)白细胞一旦进入循环和周围组织中,寿命为2~16天,白细胞种类不同寿命不同。

不同年龄段及孕期白细胞计数

分段

白细胞计数

刚出生婴儿

13000~38000/mm3

2周的婴儿

5000~20000/mm3

成人

4500~11000/mm3

妊娠末三个月

5800~13200/mm3

微信图片_20211027145158.jpg


正常白细胞分布比例

分类

占比

中性粒细胞

40%~60%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2%~8%

嗜酸性粒细胞

1%~4%

嗜碱性粒细胞

0.5%~1%


02
不同种类的白细胞升高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骨髓刺激,慢性炎症,感染,应激,脾切除,药物,先天性疾病。

(2)淋巴细胞增多(当淋巴细胞占白细胞计数的40%以上或绝对计数>4500/mm3):百日咳、梅毒、病毒感染、超敏反应和某些白血病或淋巴瘤亚型的患者可发生,儿童的淋巴细胞增多比成人更可能是良性的。

(3)单核细胞增多(单核细胞占白细胞计数的8%以上,或绝对计数>880/mm3):EB病毒感染、结核病、真菌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切除术、原生动物或立克次体感染、恶性肿瘤。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即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500/mm3):过敏性疾病、哮喘、荨麻疹、特应性皮炎、嗜酸性食管炎、药物反应、皮肤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寄生虫感染(组织寄生虫多于肠腔寄生虫)。

(5)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即嗜碱性粒细胞>100/mm3),不太可能单独引起白细胞增多,可以发生在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03
中性粒细胞升高的非肿瘤因素

白细胞升高,生理性反应性白细胞增多,其产生机制可能是在各种生理因素刺激时,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导致边缘白细胞进入循环所致以及骨髓储存池释放增加;中性粒细胞升高对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白细胞的诊断价值低于CRP和PCT,白细胞升高这一指标不能单独预测血流感染,不能单独用来指导抗生素的使用和血培养。

(1)妇女月经期、排卵期、妊娠末期、分娩。

(2)感染:系统受累特异表现+体征+影像(培养、经验性抗菌药物应用、其他指标如CRP和PCT)。

(3)手术、剧烈运动、创伤、烧伤、酷暑和严寒、饱餐、情绪紧张、饥饿发生低血糖。

(4)慢性炎症性疾病:类风湿、血管炎、痛风、炎症性肠病。

(5)药物包括皮质类固醇、锂、集落刺激因子(CSF)、β受体激动剂、肾上腺素等。

(6)出血或溶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骨髓抑制后的恢复期,可发生反弹性白细胞增多。

(7)脾切除。

(8)先天性疾病。

04
中性粒细胞升高的肿瘤因素

(1)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性或慢性白血病,或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许多实体瘤可能导致类白血病范围内的白细胞增多,通过骨髓受累或生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05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2)正常时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杆状以前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称再生性左移,表示机体的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能释放大量的粒细胞至外周血中。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3)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细菌感染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如伤寒、立克次体感染、布鲁氏菌和登革热。病毒感染可在病程早期引起白细胞增多,但除了一些儿童病毒感染中的淋巴细胞增多外,持续的白细胞增多并不典型。


06
异常淋巴细胞(外周血)

反应性淋巴细胞:常见于病毒性疾病,如登革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来源:临床用药评价中心 作者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王怀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