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疼痛科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但疼痛是普遍常见的临床问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代医疗模式从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规范化的疼痛管理可以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节约医疗成本,降低患者在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号)精神,加强医院疼痛管理,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全国开展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基于此,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携手萌蒂中国特别推出“疼痛管理高质量发展思与变——我与萌蒂30周年”系列专家访谈,得到多位专家的支持。本期,我们特邀山东省立医院傅志俭教授接受专访,请她从疼痛科医生角度出发,全面解读国家政策,深度聚焦疼痛学科建设和疼痛综合管理。本报特整理精粹,以飨读者。
傅志俭 教授
山东省立医院
疼痛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会员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顾问
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疼痛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中华疼痛学杂志》副主编
《中华疼痛医学杂志》常务编委
《中华麻醉学杂志》编委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编委
《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
五十年传承与发展,疼痛学科开启疼痛诊疗新纪元
山东省立医院疼痛诊疗业务的开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72年,当时还是麻醉科医生的宋文阁教授成功利用自身麻醉专业技术缓解了家人的慢性腰痛,并从中得到启示:麻醉技术不仅可以帮助手术患者缓解疼痛,还能为慢性疼痛患者解除痛苦。怀着对疼痛患者的同情心与责任感,宋文阁教授及其团队开启了疼痛诊疗的探索之旅,期望通过现有的治疗手段为更多疼痛患者排忧解难。然而,随着疼痛诊疗需求的不断增加,系统化、专科化的学科建设迫在眉睫。
在宋文阁教授及其团队的积极倡导下,山东省立医院于1986年率先开设疼痛门诊,全国各地的疼痛患者纷至沓来,众多疑难病例相继出现。为了满足与日俱增的镇痛需求,疼痛病房于1989年应运而生。随后,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山东省立医院的大力支持下,疼痛科于1994年正式成立。数十年来,在宋文阁教授、傅志俭教授和孙涛教授三代领导团队的交接与传承中,科室不断拓宽业务范畴,持续优化技术手段,深入探索疼痛领域,积极培养学科人才,全面推动医、教、研的高质量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业界领先水平的特色与优势。2013年,山东省立医院疼痛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科室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傅志俭教授谈到,独特性是一个学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疼痛学科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打破了大众对于疼痛的传统认知。疼痛不仅仅是症状,还可以是疾病。疼痛控制离不开科学、规范的诊疗方案,而疼痛科的意义在于能够为疼痛原因不明和(或)治疗效果欠佳的疼痛患者提供准确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策略。相较于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开放手术,疼痛科所采用的微创介入技术(如椎间孔镜技术、射频技术、低温等离子技术等)具备创伤小、起效快、疗效佳等独特优势,在多种常见疾病(如颈肩腰腿痛、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和关节炎等)中得以广泛应用,显著改善了疼痛患者的就医感受和生活质量,是疼痛学科立足与发展的重要基石。
政策引领、制度护航,疼痛学科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疼痛学科建设和疼痛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国家政策和医院制度的制定与推行都非常关键。
2007年7月,原国家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卫医发〔2007〕年227号”文件。该文件确定了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并对我国二级以上医院开展“疼痛科”诊疗服务作出要求,由此,疼痛科被正式纳入我国医疗体系并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政策保障。此外,卫生行政部门还陆续出台了以疼痛科为核心的一系列文件,对科室建设、技术指南、收费标准、职称评定和医保定价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规定,为疼痛学科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谈到医院制度,傅志俭教授指出,医院行政部门应当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扎实推进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同步发展,确保科室的正常运作与人才培养,为疼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把握新形势,疼痛诊疗迈向综合管理新阶段
2023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颁布《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针对公立医院疼痛诊疗服务的开展和患者就医满意度的提升作出重要指示。自《方案》颁布以来,全国各级医院积极响应。截止目前,山东省共有35家综合医院和24家中医类医院成功入选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医院名单,山东省立医院也位列其中。
傅志俭教授表示,《方案》在急性疼痛(如术后痛、分娩痛、检查痛等)和慢性疼痛(如癌痛、慢性非癌痛)领域,以及门诊、急诊和病房管理方面实现了多维度覆盖,为中国疼痛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相信《方案》的落实、落细、落地将对中国健康事业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为确保政策的高效实施,未来疼痛综合管理工作还需在以下两个方面作出努力。首先,在制度和管理方面,建议在医院引领下,成立由临床科室和行政部门共同参与的院级组织。在临床层面上,将麻醉科、疼痛科和肿瘤科作为牵头科室,积极推行多学科诊疗(MDT)模式,促进规范化、科学化的疼痛管理工作有效落地。在行政层面上,切实解决绩效考核和质量控制等问题,通过优化行政制度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其次,急诊是以往疼痛管理较少涉及的领域,但本次《方案》对急诊疼痛管理流程提出了要求。未来如何将疼痛管理融入临床医疗的各个环节,全面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是试点医院亟需实践的重点之一。
世界镇痛日与中国镇痛周:共同关注疼痛问题
慢性疼痛既是医疗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为了唤起社会各界对于疼痛的重视,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从2004年开始,将每年10月的第3个周一设立为“世界镇痛日”,并制定相应主题。在中国,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CASP)将此周设定为“中国镇痛周”。
每年“中国镇痛周”期间,山东省立医院疼痛科会举办一系列义诊活动,并通过不同的媒体渠道进行相关主题宣传,旨在向社会民众、医疗同行以及卫生行政部门普及和更新正确的疼痛理念与知识,加强公众对于疼痛诊疗的关注,消除社会对于疼痛认知的误解,推动医疗领域相关制度的变革,进而提高我国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专注镇痛三十载,萌蒂中国助力实现“无痛”未来
临床医学专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优质的药品和先进的医疗器械。三十年来,萌蒂中国一直专注于疼痛治疗领域,致力于镇痛药品的研发与创新。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硫酸吗啡缓释片和盐酸羟考酮胶囊等药品的上市为癌痛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丁丙诺啡透皮贴剂的出现则为慢性非癌痛患者带来了更为理想的治疗选择。尽管镇痛药品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可供选择的镇痛药品种类仍然有限,尤其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和难治性癌痛领域。此外,疼痛患者对于镇痛药品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因此,镇痛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个体化制定。
最后,傅志俭教授谈到,疼痛综合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努力与支持。希望萌蒂中国未来能够继续坚守疼痛治疗阵地,研制出更多高效低毒的镇痛药品和高质量的医疗器械,以助力广大疼痛患者重获“无痛”人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