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冠脉介入医生,术中一定要戴口罩帽子吗?

2022-06-26作者:论坛报前沿资讯
非原创 冠脉介入

作者: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孔令秋



01


与其他自然科学不同,现代医学始终处于「否定与自我否定」的状态,呈现出哲学上所谓「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物理、化学中的「金科玉律」特别多,如地心引力,它客观存在,不容置疑,是牛顿在苹果树下偶然听到了天神对话,并且把它传达给世人。







医学中也有一些「定律」,但它们除了普适性外,还总有例外:

心脏有几根冠状动脉?正常血压值几何……

医学中的规律与变数,使得我们必须通过大规模、随机、安慰剂对照的方法来摸索诊疗法则,又不得不在临床实践中,注重个体化方针。


因此,很多约定成俗的习惯被我们广泛接受:青霉素要做皮试、外科术前要洗手。但有些却一直处于模糊状态,比如,头孢类药物、对比剂类药物要不要皮试?心脏介入手术要不要戴口罩帽子?


这种问题容易被推向两个极端。有人喜欢搞一刀切:不管有没有真正的获益,皮试必须做,口罩帽子必须戴。这是被现实锤怕了的,是在紧张的医患关系、复杂的人事环境、粗暴的网络生态中,明哲保身的选择。







还有人喜欢以历史和科学的角度看待问题。


其实,越是故事熟悉来龙去脉,越喜欢用发展、包容的眼光看待问题,也越不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争论。


今天我们就理一下口罩帽子的前世今生。


02


口罩帽子与手术服、手套,并称手术室「四件套」,是减少外科围术期感染的重要手段。


然而,熟悉医学史的都知道,18世纪前大多数手术都是公开活动。它们甚至像话剧、电影一样,可以通过售票招揽观众。其时,医生们穿着非专业服装,可能是一件他最喜欢的夹克。助手们则用抹布擦拭被污染的刀,而不是清洗。


1846年10月16日(Ether Days),在首次公开展示麻醉手术的照片中,参与者都穿着商务服装。







实际上,手术服、手套、帽子、口罩这四种物件,最先被外科医接触的年份,分别是1876年、1911年、1904年和1919年。常规穿戴则分别在1901年(手术服)、 1930年(帽子)、1937年(口罩与手套)。

微信图片_20220425104506.png
19世纪外科手术场景[由左及右分别是1846年的Ether Days,1880年及1890年]

麻醉医生普遍接受它们的年份,则更为滞后,分别是1919年(手术服)、1948年(帽子)、1957年(口罩);手套则在1963年后才普遍使用。


微信图片_20220425104509.png

1900年医护开始戴上了帽子,但并没有口罩;20世纪10年代帽子口罩仍不普及;20世纪40年代,外科和麻醉医生普遍开始戴帽子口罩

微信图片_20220425104512.png
基于博物馆及文献资料的模型显示,外科医生及麻醉医生接受「四件套」的时间并不同步

03


现代外科学中,使用口罩帽子,早已成为常规操作。







但在观看国内外心脏介入手术直播时,却也经常出现术者不戴口罩帽子的操作,笔者也曾觉得不可思议。



参与手术转播的术者,几乎全是世界知名专家,如,美国长老会医院的导管室主任Jeff Moses、Demitri。来自日本、英国、爱尔兰、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的顶级专家,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也有不戴口罩和帽子的。


微信图片_20220425104515.png
TCT等全球心血管大会中,口罩帽子并不是术者标配






一个人没有戴口罩,可能是他个人无菌观念淡薄。但若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人这样做,可能便有更为深层次的理由,起码这不是一个「原则性」错误,否则应该早就会被纠正。

以这些顶级术者的咖位,根本也不需要「露脸」增加自己曝光率。


本着好奇的态度,我去查阅了各国发布的导管室卫生安全指南、心导管感染预防指南,并且虚心向美国、日本、德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介入前辈请教。原来,从临床研究、指南中,口罩帽子一直都不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者的标配。


微信图片_20220425104518.png
微信图片_20220425104521.png
《导管室感染防控指南》并不要求术者必须佩戴口罩帽子






与外科手术不同,心导管术中的口罩,主要用来保护操作者的黏膜免受患者体液的污染。

帽子和口罩对患者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没有统一意见。

作为手术服的标准服装,在心导管实验室中,关于帽子口罩的益处争议较大,能带来显著获益的数据也十分有限。


20世纪发表的系列研究证实,无论戴或不戴帽子-口罩,患者感染率没有任何差异。同样,进入新世纪,也有研究提示,只要患者按照标准流程消毒,操作人员严格外科洗手、穿戴手套和手术衣,即使没有帽子和口罩,术后感染发生率极低。即便少数患者有一过性菌血症,但也没有证据显示与手术操作有关。







虽然目前发表的临床研究数目较少,但这一结果无疑与真实世界的观察相一致:无论是否戴帽子口罩,西方及中国每年超过150万例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感染发生率也极低。

笔者咨询过不同国家地区的术者,他们均表示其所在地区均尊重指南、研究和操作者习惯,并没有制定强制性措施要求手术医生必须佩戴口罩帽子。







但作为医生,对于感染风险均应有自己的预判:脱发严重、伴有呼吸道感染的术者,应该常规佩戴口罩帽子。

艾滋病、肝炎等患者接受手术时,应强烈建议使用帽子、口罩甚至眼罩进行术者面部、眼睛保护。

初学者由于操作不熟练,可能也会遇到体液飞溅的情形,也应该加强自身职业防护。


如果操作者不常规使用帽子和口罩,它们至少还应该用于感染风险增加的患者,如,本身患有心脏瓣膜病或者接受过人工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他们可能因轻微菌血症而进展到感染性心内膜炎。另外,需要使用IABP、ECMO等长时间动脉置管的人群、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人工瓣膜介入置换的患者,感染风险也随之上升,同样建议术者按照外科无菌术要求,常规穿戴「四件套」。







我相信绝大多数甚至全部的介入医生,都应该具备上述基本的职业素养,以判断感染风险,并决定是否常规穿戴口罩帽子。

04


口罩与帽子,在心导管术中的获益,与外科手术室不同,究其原因,可能与心脏介入手术本身的独特性有关。


早年外科手术多为「开放性切口」,尤其胃肠外科,本身就是在细菌密布的环境中操作。加上全麻、出血等,患者整体抵抗力明显下降,需要外科医生全方位、无死角地严防死守。







心脏介入手术,尤其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本身创伤较小,而且鞘管设计往往是「单向阀门」,密闭性良好,不仅失血量少,也有助于减少细菌与血液接触。

众所周知,20世纪外科学的迅速发展,离不开「输血」、「麻醉」、「无菌术」三大支柱。


其中,前文提到的「四件套」是无菌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广义的无菌术,实则还包含有灭菌、消毒、外科洗手、层流手术间、抗生素等。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起步相对较晚,恰好赶上了无菌术成熟期的「红利」,这对于减少感染,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便提一下,在翻阅20世纪文献时,笔者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指南建议在支架植入后使用三天抗生素。90年代中期大家又改成术前一次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然而随着认识的进展,近二十年来,完全不用抗生素了。







万物皆有由来,万事皆有因果,回顾医学史是一件饶富趣味的事情。


当我们认识了事件全貌,自然不会对支架术前使用抗生素感到稀奇,也不会对冠脉介入医生没有常规佩戴口罩帽子感到诧异,甚至武断地认为他们不规范。


小小的口罩帽子,他们的故事从晚清时代延续至今,有共识、有争议。虽然没有定论,它还是教会我们,手术与学术都是神圣的事情。遇事不决,不要轻易下结论,多问道于前辈、文献。许多问题的答案,其实早就写在了书里。


医学不确定性,使得学术争鸣无处不在,它本身有助于学科发展。但评论与讨论应该摒弃情绪,在同行中理性开展,让科学的归科学,科普的归科普。



来源: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微信图片_20220609153304.gif


精选推荐

1分钟快知识.png


心血管引导.pn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