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评论
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气道湿化在气道管理中非常重要。
气管切开后,上呼吸道完全丧失了气体的加温、湿化、过滤作用,防御功能减弱,如果在护理工作中对人工气道的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上形成痰痂,痰痂一旦形成,可阻塞支气管,使气道阻力增大,引起周围性呼吸困难、窒息。气管切开容易感染,置管时间过长,易造成气管黏膜缺血坏死,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因此气道湿化显得十分重要。
气道湿化方式分为主动湿化(低流量、高流量)和被动湿化(人工鼻)。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湿化需求选择合适的湿化方式。
低流量常用于普通吸氧的患者。
高流量有加热功能,可在近体温的情况下,提供100%的相对湿度,具有加热作用,可预防体内热量丢失。
人工鼻通过吸收患者呼出的水分和热量,在吸入的气体通过人工鼻时,将水分和热量带回到气道中。大部分人工鼻可有效回收患者呼气湿度的70%~80%。
AARC 2010年湿化指南提出,主动湿化的绝对湿度为33~44 mg H2O/L,温度在Y形管处为34~41℃。相对湿度为100%。被动湿化最低提供30 mg H2O/L的绝对湿度。
应动态评估患者的湿化效果,包括湿化满意、湿化过度及湿化不足3种。
来源:重症肺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