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DDD是指用于主要治疗目的的成人药物平均日剂量。
值得注意的是,DDD是一种技术性测量单位——用于统计药品的消耗数量,而不是临床剂量。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在药物利用研究中使用解剖学、治疗学和化学(Anatomical Therapeutic Chemical,ATC)药物分类体系和限定日剂量这个度量单位。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The 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Drug Statistics Methodology)建立了统计方法,并给出了负责协调开发和使用的ATC/DDD系统。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被公认为全球中心。
DDD结合药品消耗量数据可以计算用药频度(DDDs)等治疗学指标,配合药物的经济学指标能更准确地描述药物的使用情况,是目前药物利用研究的主要手段。
DDD值固定不变,DDDs数会因为日剂量、给药频次不同而变化;若某(类)药物DDDs大,说明用药频度高,对该(类)药的选择倾向性大。
计算一段时间内的总DDDs,对于个体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用处不大;但是通过可量化的指标,可以跟踪和评估特定的状态,抗菌药物的DDDs可以反映抗菌药物在一段时间内处方模式的改变,包括地点之间和干预措施下改善的情况。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ntibiotics Use Density,AUD)是指平均每日每百张床位(即每100人天)累计消耗的抗菌药物DDD数。
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同期出院患者数×平均住院日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评价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指标。依据2012年卫生健康委《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32号文)》: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60%,使用强度≤40。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控制主要取决于DDDs的降低。在抗菌药物管理中,主要有三种测量类型:抗菌药物的使用量,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性和抗菌药物管理措施。因此,技术干预DDDs应在保证疗效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实施,即是选择正确的品种、剂量、给药方法、用药时机(依据感染性质,致病菌谱,药敏谱,抗菌谱、药物PK/PD、药物理化特性、感染程度、兼顾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对PK/PD的影响等)及适宜的疗程。
①减少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使用人数);
②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减少使用量);
③合理控制抗感染的疗程(减少使用天数);
④选择适宜的给药方法(减少日剂量);
⑤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降低DDDs)。
值得强调的是,DDD只是一个群体样本的统计研究,对于患者个体而言,不建议仅仅根据DDD数选择抗菌药物,而应根据患者病情和疾病诊疗指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应平衡安全和疗效,同时兼顾适当的经济性,合理控制DDDs。
本文转发自鼓医感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