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阅政观|全国“个人破产”首案,向市场释放了几个重要信号

2021-07-21作者:医事法学法律
非原创 个人破产法律救济制度温情

【儒亮时评】多点执业、医生集团、医联体,等等,都是“大健康”理念下的一种具有起点性质、开创特点的创业类新事物。创业、创造、创新,有好的创业开始,也要有尊严的结束。个人破产制度,就是一种给创业者以尊严的制度救济。它,是创业者个人的最后一根法律稻草。拉绝望创业者一把,给更多创业者以希望。市场经济,需要这样有温情但又有督促力的法律制度。


来源:阅政观    时间:2021-07-20


备受关注的个人破产制度,在深圳诞生了第一起审结案件。一名负债约75万元的创业失败者,申请个人破产后,所有利息被免去。

为什么要让欠债者通过个人破产方式,走出债务泥潭?个人破产制度是否会被滥用,成为“老赖”的天堂?

阅政观发现,面对个人破产案件首案“破冰”,外界仍有不解声音。实际上,这一制度的出现,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也是构建良好营商环境的必然选择。

微信图片_20210720164859.jpg


“半部破产法”

个体保护缺失

我国的破产制度,要追溯到1986年颁布的《企业破产法(试行)》,但这部法律仅适用于国有企业。

2006年出台的《企业破产法》,更注重对破产企业的“挽救”,没将“自然人”纳入破产主体范围。

缺少个人破产制度的破产法,只能算是“半部破产法”。

然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增长,这些个体经营者,实际上是以个人财产来承担所有的债务。这意味着,他们在参与经济活动时,即便承受经济压力,也无法像企业经营者那样获得破产法的保护。

当个人出现财务危机,却缺乏法律解决路径时,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对个体工商户来说,经营失败后,没有合法退出机制,可能以“跑路”方式来了结所有“祸事”;

——对消费者来说,由于超前消费等带来的高额债务,可能引发他们的生存保障问题,甚至发生“校园贷”“裸贷”等现象;

——对债权人而言,债务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时,可能采用暴力催收等手段,助长了不良风气;

——对社会公共利益而言,欠债者没有重整旗鼓的机会,金融呆坏账大量增加,市场经济活力和社会信用体系均会受到影响。

没有个人破产制度,不代表没有个人破产的事实发生。这些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使个人破产制度的建立迫在眉睫。

微信图片_20210720164924.jpg


两个关键词

“诚实”“不幸”

2020年,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下称《条例》),率先尝试填补个人破产立法空白。

参与起草的深圳破产法庭庭长曹启选认为,个人破产制度最本质的意义是救济,“诚实”“不幸”是申请破产的两个关键词:只有诚实守信的债务人,在不幸陷入债务危机时,才能获得个人破产制度的保护,并帮助其从债务危机中解脱出来,重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创造更多财富。

“诚实”和“不幸”的认定标准是什么?《条例》设定了严格的法定程序,法院需经过债务人申报财产、债权人申报债权、管理人调查核实、债权人会议审议、按重整计划、和解协议清偿,或者通过免责期考察,经过社会监督等流程,才会裁定许可免责,认定申请者为“诚实且不幸”的人,把“老赖”和真正需要个人破产的人区分开。

申请个人破产,也不等于可以欠债不还。阅政观发现,对“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有清算与重整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介绍,对实在没有偿还能力的申请者,清算可有条件地豁免其全部债务,但要承担限制乘坐飞机、高铁等高消费,不能当企业法定代表人等后果。被裁定重整的债务人,则需要在一定期限内,按照重整协议,扣除基本生活费用外,逐月按期归还债务。

在深圳诞生的我国境内个人破产首案,就采取了重整的方式解决。在李曙光看来,这反映了我国个人破产制度实施的价值取向。

法律的温情

宽容失败鼓励创新

“破产”的标签,也许意味着“负债者”和“失败者”的否定评价,但同时也是法律温情的庇护。

法院公布的“首案”中,35岁的中年男子梁某创业失败,“一天要接七八个催债电话”,一度面临巨大精神压力。个人破产申请批准后,他有了3年的缓冲期,可以逐渐偿还本金。

“真的是松了一口气,现在我要好好工作,把欠的钱尽快还清。”梁某的反应,正彰显了个人破产制度的积极意义。

对那些“诚实但不走运”或“不慎但不坏”的人来说,个人破产制度,让他们免于受到债权人的“穷追猛打”,不仅得以重整旗鼓,避免因躲债酿成悲剧,还对信用环境和社会创新释放了友善的信号。

在市场竞争中,创业风险高、试错比例大。个人破产制度有助于消除创业者的后顾之忧,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

而由于破产限权规则的存在,债权人也无需再耗时耗力用尽手段追偿,通过破产申请,即可对债务人施加还债压力,把一切纳入法治的轨道。

这也是个人破产法律制度所应发挥的社会功能——正视人性弱点,引导人们行为,激励债务人为自身和社会,创造新的价值。

【主笔】尚黎阳

编辑 吴昂霖

校对 符如瑜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