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前药,也称前体药物、药物前体、前驱药物等,是指药物经过化学结构修饰后得到的在体外无活性或活性较小、在体内经酶或非酶的转化释放出活性药物而发挥药效的化合物。1958年,Albert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前体药物的概念。
01
前体药物作用机理及常见前体药物
前体药物本身没有生物活性或活性很低,经过体内代谢后变为有活性的物质,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加强靶向性,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在我们常用药品中,有很多都是前药,比如:卡培他滨是氟尿嘧啶的前药;伊立替康是喜树碱的前药;丙帕他莫是对乙酰氨基酚的前药。
02
前体药物氯吡格雷的作用
氯吡格雷是心血管系统药物, 口服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聚集引起的心、脑及其他动脉循环障碍疾病, 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外周动脉疾病等。氯吡格雷由于安全有效和适应证广泛, 成为全球性的重磅药物, 销售额与阿托伐他汀钙比肩, 广泛性与阿司匹林媲美。现专利期已过, 年销售额仍破20亿美元。
氯吡格雷是前药, 本身没有活性, 在体内经代谢活化而起效, 然而活化成分不能独立成药。氯吡格雷活化机制是经肝细胞 CYP2C19 等氧化酶催化氧化, 发生噻吩S-氧化物或双键加氧成环氧化物 (芳环系统破坏), 经电荷转移形成不饱和硫内酯, 后者水解开环生成活性代谢产物巯基顺式丁烯酸, 进而与血小板 P2Y12受体发生共价键结合, 不可逆性地抑制血小板的活化, 从而阻断了可溶性纤维蛋白的交叉连接和血栓的形成,所以氯吡格雷是不可逆抑制剂。
03
前体药物氯吡格雷的研发
在氯吡格雷的研发进程中,最初旨在研制抗炎镇痛药物, 动物实验中幸运地发现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抓住这个机遇改换了研究目标, 经结构改造和优化合成了上千个目标物, 用动物半体内实验系统地评价了活性和安全性, 投入量巨大。
氯吡格雷的使用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氯吡格雷必须经肝细胞 CYP2C19氧化酶催化后才得以活化,所以抑制此酶的药物(如奥美拉唑)同样会抑制氯吡格雷向活性结构的转化,也就是说氯吡格雷不能和奥美拉唑同时使用。
作者:王谦
本文转发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药学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