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CSPE2024 | 洪葵教授专访: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心律失常原创基础研究未来可期

2024-10-11作者:壹生心血管学院资讯
原创

10月10日-13日,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双年会(CSPE2024)在北京盛大召开。值此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以下简称“分会”)基础学组组长洪葵教授进行专访,分享本次大会基础研究板块的亮点以及团队的科研成果。


照片2-1.jpg
洪葵 教授

洪葵,留日医学博士,留美医学博士后/助理教授。现任南昌大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心血管内科首席专家/医学遗传科主任,分子医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高通量基因测序平台负责人,南昌大学心脑血管病院副院长。国家百千万领军人才“万人计划”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常委兼基础学组组长,江西省医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主持国家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十四五课题1项,第一负责人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江西省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中国医学论坛报:您带领的团队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了多项重要研究,请您简要谈谈近些年的工作成就?


洪葵教授:我从2006年回国至今已有18年了,在分会的组织下,一直和国家团队致力于心律失常的基础研究和基因学相关研究。在十余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的主要工作是结合基因筛查提高对一些疑难和猝死相关心电图的识别。具体来说,是通过高通量基因筛查,发现相关疾病的基因后,同时结合心电图特点,进行猝死高风险患者的识别,以降低漏诊率、提高准确率并降低家族猝死风险。在省厅、学校和单位的支持下,我们团队协同分会专家团队联合攻关,共获得3个省级科学技术一等奖,一个省医学会一等奖。


另外,我们的工作还涉及基因诊断报告解析。从2014年获批国家高通量基因测序平台以来,本团队一直在开展基因报告解析工作,内容涉及向临床医生解释相关基因是否致病,以及向患者告知家族成员风险如何早期预防的问题。未来,我们也将逐步推进基于基因学的精准治疗研究。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有报道,对于携带某些致病基因突变患者,建议植入ICD或起搏器,这与我们常规植入ICD或起搏器的指标稍有不同。以前,射血分数<35%的患者需要植入ICD或起搏器,但如果有一个特殊基因,像我们常说的Lamin基因和FLNC基因,那么在射血分数<45%时,就应该推荐患者植入了,这种心律失常精准治疗也是我们团队一直致力发展的方向。


中国医学论坛报:作为本次大会基础研究专场板块的负责人,您认为有哪些议题值得期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最关注的2-3项研究,以及其是否可影响临床实践?


洪葵教授:在分会专家的指导下,常委们开了多次会议讨论基础研究板块设计。考虑到临床各种心律失常与不同离子通道之间的关系,我们邀请了不同离子通道领域的特长专家,如最懂钠钾钙通道的专家,去解析这些离子通道和心律失常的关联作用。还邀请了基础研究的杰出工作者,讲解疾病动物模型的构建,以寻找致病机制以及药物靶点筛选。此外,我们也邀请了细胞编辑方面的专家,讲解基因编辑的方法和个体化靶向治疗,如药物治疗和基于特定基因的特殊植入器械治疗。通过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我们希望为真正的个体化治疗寻找有效手段,这也是精准医学的一个衔接过程。


中国医学论坛报:对于大多数临床医生或医学生而言,发表1篇研究都非常难,贵团队则硕果累累。为此,我们想请您谈谈,在日常工作和科研中,您是如何获得科研思路,坚持进行科研探索的?

洪葵教授:作为临床医生,工作中碰到的医疗问题,其实就有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我日常几乎一半时间在做基础研究,还经常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工作。我们团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奋斗,离不开国内专家的支持,就是要耐得住寂寞。比如我们团队发表的《循环》(circulation)杂志文章,就用了8年时间之久,经过了三任博士研究生的业绩沉淀。想要得到一个好结果,需要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即使失败了,也不要气馁,科学研究就是如此,讲究的是真实,发现了就深入解析,没有发现就继续寻找,这是尊重科学的基本态度,也是我们团队的精神。所以,进行科学研究,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意志,要有努力拼搏的态度。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年是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30岁的生日,30岁正值当打之年,您对分会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期待和祝福?


洪葵教授:这么多年,我的成长得到了分会很多老专家的扶持。也趁分会30华诞,感谢所有帮助我的专家同道们,尤其一些资深专家,在我回国的时候,是他们引领着我走入分会,看到了分会的团结和齐心协力。我坚信未来,分会将人才辈出,更多从“0→1”的原始创新,更多临床瓶颈问题突破。步入“银发行动”的我们,将为分会的高水平发展持续发光发热。


采写 | 王青伟

审阅 | 洪葵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