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ME-NBI)联合传统白光内镜对诊断早期胃癌的价值已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标准为符合以下两条之一:
① 不规则黏膜表面微结构伴有分界线;
② 不规则黏膜微血管结构伴有分界线。
对早期胃癌的表面结构和表面血管的判读有八尾、小山、八木三大理论指导。
胃癌发生之前,常经历持续多年的癌前病变,目前一致认可的模式为: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黏膜异型增生→胃癌。
而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随着胃黏膜表面微结构从规则到不规则,胃小凹的形态也是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变迁。当前较为公认的胃小凹的分型方法是Sakaki分型(Ⅰ型:圆点状;Ⅱ型:细条状;Ⅲ型:脑回状;Ⅳ型:卵圆状、斑块状;Ⅴ1:指状、绒毛状;Ⅴ2型:可见冠状淡蓝色表现;Ⅵ型:形态异常,明显减少,分布错乱)。
以下根据Sakaki分型,参照病理组织学结果,按胃小凹形态的紊乱及其病理提示的病变程度加深趋势,我们整理出我科胃黏膜不同阶段病变的ME-NBI内镜图片与大家分享,以期通过直观的内镜下信息,帮助大家认识到胃小凹分型对胃早期癌变历程的监测价值。
按胃小凹的Sakaki分型
注:把胃小凹V2型提前放于此处,是由于单纯“肠化”,胃小凹形态相对规则,仍处于胃黏膜病变相对“良性”阶段。但肠化却是以下多种类型病变的基础,成为常见的背景黏膜。
Ⅳ型:卵圆状、斑块状
病理:萎缩、肠化和局部区上皮轻度异型增生(黄色箭头所指病变处)
病理:萎缩、肠化、局部区上皮轻和中度异型增生(黄色箭头所指病变处)
Ⅴ1:指状、绒毛状
病理:萎缩、肠化和局部区上皮轻、中度异型增生
病理:萎缩、肠化和局部区上皮轻、中、重度异型增生
Ⅵ型:形态异常,明显减少,分布错乱
病理:轻、中度异型增生(黄色箭头所指病变处)
病理:中、重度异型增生和腺癌
小结
综上可见,胃小凹形态越趋向于紊乱及破坏,病变处性质越趋向于恶性病变。结合我们在平日的胃早癌的工作积累,总结胃小凹分型(Sakaki分型)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如下:
Ⅰ型:圆点状(正常胃底和胃体)
Ⅱ型:细条状(正常胃窦)
Ⅲ型:脑回状(轻、中度异型增生)
Ⅳ型:卵圆状、斑块状(轻、中、重度异型增生)
Ⅴ1型:指状、绒毛状:(中、重度异型增生,早期胃癌)
Ⅴ2型:可见冠状淡蓝色表现(肠化)
Ⅵ型:形态异常,明显减少,分布错乱(中、重度异型增生、进展期胃癌)
通过ME-NBI来确定胃小凹形态的基本分型,有助于指导胃黏膜病变的诊断。因此如果有条件,建议推广使用ME-NBI来观察可疑病变处的胃小凹形态,辅助以微血管的观察,有利于早期发现胃癌及癌前病变。而通过积极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及其他相关中西医治疗,并定期随访胃镜,可以使胃癌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不断下降。
作者:宛新建 周慧
来源:华亭论镜
猜你想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