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外感热病中医病机及组方用药思路

2024-10-15作者:王北辰资讯


外感热病是感受外邪所致、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从病种上,涵盖了现代临床多种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例如,感冒、流行性感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以及新冠病毒感染都属于外感热病的范畴。




PART.01

中医外感热病源流简述


中医对外感疾病的研究,经历漫长的岁月,逐步形成系统且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黄帝内经》总结秦汉以前防治疾病的成就,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素问·热论篇》、《素问·刺热篇》、《素问·评热病论篇》、《灵枢·热病》等章节提出了“热病”、“伤寒”、“疫病”的概念,讨论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防控问题,《素问遗篇卷三·刺法论》更是言简意赅提出了“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的疾病特点和“正气存内”、“避其毒气”的防控策略。


东汉末年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倡导“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思维模式,建立外感热病辨治体系,重点揭示伤寒六经传变的规律,创立麻黄汤、桂枝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等实用方剂,实现了外感病防治水平质的飞跃。


北宋庞安时著《伤寒总病论》,认为温病为乖戾毒气所致,将五行和六经相配合、脏腑与经络相结合对温病辨证论治,在麻黄汤、桂枝汤中加入寒凉药。处方多以大量石膏为主。


金代刘完素倡“六气皆从火化”说,强调“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创防风通圣散,为外感热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创立“戾气”病因说,明确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病原微生物的概念呼之欲出!实为外感病因学的一次大飞跃。在治疗方面,善用下法,强调“客邪贵乎早逐”,指出“温疫可下者,约三十余证,不必悉具”。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可重复的经验。


清代,随着外感热病理论的不断完善,新的辨证体系(例如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诊疗方法、有效方剂(例如银翘散、桑菊饮)应用于临床,使中医防治外感热病水平有了新的提升。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不同学术流派的交融、中西医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促进了中医外感热病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


PART.02

外感热病的始动病机与治疗思路


外感热病作为一类疾病,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化的过程中,必然有共性和规律可循。动态、立体地研究外感热病,识别始动病机显然是非常重要的。提到病机,必然要分析病位、病性。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卫气,因此发病后卫气被郁,首先出现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状。肺司呼吸,主宣发肃降,提示表证出现后随着疾病进展、正邪交争,会相继出现咳嗽、咯痰、憋喘等表现。进而,基于脏腑关系,随着疾病的进展,可能出现“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等复杂的临床现象。基于以上的分析,认为疾病初始阶段邪在肺卫,病机要点为邪干于肺,卫气被郁。基于初始病机,治疗的要点应以祛邪为第一要义,同时,施以扶正,以安未受邪之地,防止疾病的进展恶化。


PART.03

连花清瘟组方配伍分析


连花清瘟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代表性中成药之一。从组成分析,方中含有麻杏石甘汤、防风通圣丸、银翘散等传统名方中的主要药物,又汲取明代吴又可《瘟疫论》用大黄的经验,可以说集四代名方为一体。而从功效分析,更体现了方证的一致性。


基于对外感热病初始病机的分析,强调治疗以祛邪为第一要义。连花清瘟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达到祛邪的治疗目的。


辛散解表

解表是祛邪的重要手段。连花清瘟方中以解表药为主体,如辛凉解表的连翘、金银花、薄荷,辛温解表的麻黄、杏仁等。方中寒温并用,共奏解表发汗之效。经云“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疾病初期,自当解表,虽解表有辛凉辛温之分,但应对外感热病易于传变易于化热的临床实际,两者配伍更符合治疗的需要。对于辛凉药发汗的问题,华岫云曾云:辛凉开肺,便是汗剂。此句可启发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解表法。


通窍利便

肺开窍于鼻,鼻窍是外邪入侵人体的途径,也是祛邪的通道。明末贾所学《药品化义·气药》谓藿香其气芳香,辛能通利九窍。方中薄荷除前述辛凉解表功效外,与同具芳香化浊特点的藿香相伍,善通鼻窍,既能缓解鼻咽症状,又有利于邪气从鼻窍而出。是为本方特点之一。


利二便也是祛邪的通道。金代刘完素创防风通圣丸解表清里,以大黄、芒硝导热邪从大便而出。明代吴又可善用大黄“驱逐毒秽”利下治疗瘟疫。清代刘松峰《松峰说疫》辨吴又可偏用大黄时分析:“盖大黄虽寒,其性走而不守,当瘟疫胶固之时,得此一番推荡,邪便解散。”结合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方中用大黄意义显现。苦杏仁味苦性微温,归肺、大肠经,除有止咳平喘作用外,还有润肠通便的作用。有发现,在外感热病热毒阶段,使用大黄通腑泻下,能减少肠道内毒素的吸收,减轻内毒素血症,减少炎症介质释放,从而改善症状。基于始动病机,肺为受邪之脏,肺主通调水道,利小便也是祛邪的重要途径。方中麻黄兼具通利水道的作用,结合其辛温解表功效,药证相合。明代薛己《药性本草》谓连翘“主通利五淋”。清代《分类草药性》中记载鱼腥草可“治五淋,消水肿”。


芳香化浊

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曰:“温疫者……多兼秽浊”。浊分外感和内生。秽浊之气侵入人体,以及多种致病因素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代谢过程中产生浊气,是外感热病发病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这得到了近30年来传染病防控的经验以及相关研究的印证。这种“浊气”应视为邪气。因此,化浊成为祛邪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连花清瘟组方来看,前述藿香、薄荷都是芳香化浊的代表药,对于疫毒夹湿或化生湿邪而发生胸闷脘痞、呕吐恶心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清解泻火

包括疫毒在内的外邪侵袭是外感热病的始发因素,发病后,正邪交争,毒性代谢产物以及多种炎性因子是发热等症状以及传变的重要因素,其表现的临床征象,符合中医“热毒”的特点。因此,清解泻火成为外感热病的中药治法。连花清瘟组方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清代喻嘉言《详论温疫以破大惑》谓:“未病防病,预饮芳香,正气之药,邪不能入,此为上也。邪之既入,急以逐秽,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强调了解毒的重要性,且应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连花清瘟方中除连翘、金银花清热解毒外,配伍绵马贯众、板蓝根、鱼腥草加强解毒之力。甘草也是清热解毒的重要药物。至于清热泻火,石膏是代表药物,且体现了卫气同治的治疗思想。



扶正方面,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机体免疫力低下,外感热病发病几率大大提高,发病后还会出现病情迁延,甚至继发多种并发症,即使免疫力正常,在外邪强大毒力打击下,也易受损。所以固护正气,提高免疫防御和抗病康复能力对于外感热病防治具有重要价值。连花清瘟方中配伍了具有补气活血清热润肺作用的红景天。《中国藏药》载红景天可“养肺,清热,滋补元气,治肺病”。 现代研究显示具有抗病毒、抗炎、调节免疫、抗缺氧、抗疲劳、保护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等功能。甘草亦有补脾益气、和中缓急作用。扶正还体现在通过卫气同治、肺肠同治等,先期而治,以安未受邪之地,防止传变,从而起到保护正气的作用。


结语

纵观连花清瘟,对于发病急、传变快的外感热病,其体现的治法,切中病机。其组方精当,妥善处理清解与散寒、宣肺与攻下、扶正与祛邪的关系,符合中医理论,切合临床实际,因而成为临床治疗外感热病的代表性中成药之一。


本文作者: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陈宪海教授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