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糖尿病患者警惕脚上这 4 种变化,严重时可能导致截肢

2024-10-15作者:论坛报苌田田资讯
原创

点击图片,进入病例专区↑↑


作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林任 陈惠宁



61岁的李叔患糖尿病已经10年有余,最近一个月发现左边脚趾头出现红肿、溃破,无法愈合,于是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糖尿病足病中心就诊。



经过调整血糖、血脂,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改善足部血供、截趾、多次清创、负压、换药等糖尿病足综合诊疗技术处理后,李叔足趾创面明显改善,成功避免了更大截肢。



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给每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下面随小编一起了解它的危害与防治方法吧。


01
得了糖尿病一定会得糖尿病足吗?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深层组织破坏。


糖尿病足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良、足部保护意识缺乏等因素有关。得了糖尿病并不是一定会得糖尿病足,但是,其发病率随着糖尿病史的延长而明显增加。


以往由于对糖尿病足的认识不够,相当多的患者被发现时基本上都在晚期,病变难以逆转,所以截肢率较高。


02
糖尿病足有哪些表现?



缺血表现

如皮温降低,患足发凉怕冷,肢体发凉,苍白,走一段路就要停下来休息(也叫间歇性跛行)等。



神经病变

时常出现对称性的疼痛及感觉异常。疼痛呈针刺样、烧灼样或钻凿样,感觉异常先于疼痛出现,常见有麻木、蚁行、虫爬、发热、怕冷和触电样感觉,往往从四肢末端上行,呈对称性“手套”和“袜套”样感觉迟钝,对痛觉、温度觉刺激不敏感或丧失,即所谓的“无痛足”。



运动障碍

如下肢活动受限,肢体软弱无力等。



足部溃疡

糖尿病足患者常因外伤、脚气、皮肤大泡等引发,患足肿胀变大,皮肤水肿,呈浅红或黄色,局部红肿热,溃烂,有黄色分泌物或脓液;进展迅速,可波及全足甚至小腿,累及肌肉、血管、神经、骨骼,形成脓肿,奇臭或无味;全身可伴有发烧,寒战,最终可发展为坏疽。



02

糖尿病足,“防”大于“治”


糖尿病足的积极防护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应注意以下几点。


  • 积极治疗糖尿病:稳定血糖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基础,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和糖尿病足的发生率。

  • 防治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动脉硬化,这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肢体缺血的基础原因。积极的饮食控制、适量的体力活动,配合药物治疗有助于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 避免肢体外伤:糖尿病患者可能因为一双不合适的鞋而丧失肢体甚至生命。糖尿病患者要时刻警惕,防止肢体遭受外伤,包括很轻的烫伤。哪怕对正常人是微不足道的皮肤外伤也要给予重视,积极正确的处理,以防止并发感染而引起严重的后果。

  • 严格禁止吸烟、积极防治微血管和神经病变。


04
糖尿病足属于哪科疾病?应该看什么科?


糖尿病足是一种跨学科疾病,原发病是内分泌疾病,而在出现下肢动脉硬化和足坏疽时则又属于血管外科的疾病。


从糖尿病的病理改变来讲,神经病变实际上也与血管病变相关,血管外科从病理的角度诊断治疗疾病,既重视全身治疗,又长于局部处理,必要时会应用外科手术和腔内介入手术的专长开通大血管,再配合中西医药治疗手段。


所以,如果是治疗缺血性糖尿病足,主要以内分泌科和血管外科为主导治疗。


THE END


 来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通讯员 甄晓洲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