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耳念珠菌常呈多重耐药,一些菌株(型)对现有的3类抗真菌药均耐药。该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或两者同时具有内源性或诱导型耐药。
预防用药
耳念珠菌病发病率低,不建议预防用药。特殊情况确需预防用药,用药建议如上述治疗建议。
监测
耳念珠菌可以黏附在医疗器械和环境表面。耳念珠菌环境筛查范围包括各类ICU、血液或实体器官移植病区、肿瘤病区、外科病区,上述病区医护人员接触的床、床垫、家具、水槽、椅子、床头柜、把手以及电话、工作台面、手推车、键盘、呼吸机面板、心电图导线、血压监测仪袖口等。
对耳念珠菌分离病区的患者,或曾经定植或感染耳念珠菌的患者进行病原菌监测;分离阳性时要进行动态监测。采集标本包括腋窝、腹股沟以及先前感染部位拭子。定期评估(每3个月1次)已知耳念珠菌定植的患者是否去定植,有助于确定感染控制措施的持续时间,评估部位至少包括腋窝、腹股沟以及先前培养阳性的部位(如尿液和痰)。患者若口服抗真菌药,应停药1周再监测,如果局部用药则至少48 h后再监测。如结果阴性则1周后复查,阳性则继续监测。
必要时,扩大病原菌监测范围至耳念珠菌定植或感染患者接触者,分离阳性时进行持续监测。
确定检出耳念珠菌时,应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感染控制
明确耳念珠菌定植或感染时,应对患者进行标准接触隔离措施。条件具备则单间隔离,或与其他耳念珠菌患者同一房间。可以将相同多重耐药定植菌患者置于同一房间。医护人员及探视者需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进行接触隔离。患者用具尽可能选择一次性用品。
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对有耳念珠菌分离的病区,出入的医护人员、探视人员应严格遵守手部卫生规范,用流动水和皂液洗手,再用酒精擦拭。戴上手套前和移除手套后需进行手部卫生,注意戴手套不能代替手部卫生。
减少设备共用,做好个人防护。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设备,或在相同病例之间共用设备,或将感染患者安排在当天最后进行操作,结束时彻底消毒。个人防护用品应在洗手后、进入房间或患者区域前穿戴好,离开前将个人防护用品在患者房间内脱下并丢弃,之后进行标准的手部卫生。如果存在患者血液、体液、皮肤等接触风险时,应穿隔离衣;存在溢出或泼溅风险时需佩戴护目镜和面罩。
加强环境清洁消毒。
推荐使用含氯消毒剂1000 mg/L、每日3次常规环境消毒或 10000 mg/L终末消毒,或氯己定葡萄糖酸盐消毒。患者离开,应进行终末消毒。使用非接触式消毒(如紫外线)前,推荐对患者环境中的所有物品进行清洁。皮肤去定植,推荐2%氯己定;耳念珠菌感染患者接受心胸手术前的皮肤准备,推荐10%聚维酮碘。新型消毒剂SCY-078可以抑制生物膜形成。耳念珠菌可存在于患者的床、手机、摇床控制器、地板,医务人员工作区域的椅子、床单、医疗仪器,门把手、壁橱、洗手池、便盆和墩布池;医院感染暴发时还见于公用的腋温计、公用的血压袖带。耳念珠菌在潮湿和干燥的表面存活至少14 d,在金属和床单位等能够存在7 d,在污染的被褥中存活7 d,甚至可以存在数月。
对有定植或感染的患者,进行标签提示,转运时要有信息传递。患者病房门口悬挂隔离标识。对有耳念珠菌分离的患者,单间隔离的同时,尽量减少接触人员的数量。尽量减少患者转运,如须转运应将其耳念珠菌携带或感染状态信息传递给相关人员,做好标准隔离措施。
正确处理与患者相关的医疗垃圾及生活废物。垃圾集中处理,避免废物污染环境。洗手池与清洗池分开。任何时候不应在洗手池中丢弃或清洗污染的物品。
本文节选自《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诊治防控专家共识》
推荐
关注话题
流感分几型?
如何预防并识别重症流感人群?
流感发生后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