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中国正经历着深刻的人口结构转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为负值(-0.60‰),总人口减少85万,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这一趋势在2024年持续,年末总人口降至14.08亿,较2023年减少139万人。与此同时,生育率持续低迷,2023年新出生人口仅为902万,创下历史新低,2024年虽略有回升至954万人,但出生率6.77‰的形势依然严峻。
面对这一"减速减量"的人口发展特征,中国的生育政策经历了从"控制数量"到"优化结构"的重大转向。自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到2021年三孩政策推出,再到近年来一系列配套支持措施的密集出台,政策体系正逐步完善。在这一背景下,辅助生殖技术作为解决不孕不育问题、提升生育水平的重要医疗手段,其政策支持与医保覆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辅助生殖技术的医保报销政策经历了从完全自费到逐步纳入医保的曲折历程。回溯历史,1999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印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意见的通知》明确规定,各种不育(孕)症、性功能障碍的诊疗项目属于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费用的诊疗项目。这一政策框架在相当长时期内限制了辅助生殖技术的可及性。
政策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8月,国家卫健委等17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指导地方综合考虑医保(含生育保险)基金可承受能力、相关技术规范性等因素,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基金支付范围"。这一政策信号释放后,各地积极响应,辅助生殖技术医保报销进入快车道。
从2023年第三季度开始,各省份陆续出台实施细则。北京于2023年7月率先落地,成为首个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的省级行政区。随后,广东、湖南、山西等省份在2023年10月跟进。到2025年初,全国31个省份全部完成政策落地,实现了辅助生殖技术医保报销的全国覆盖。据2025年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数据,这一政策已累计惠及超百万人次,"辅助生殖服务需求显著释放,提升辅助生殖技术可及性,显著降低了不孕家庭的经济负担"。
现行辅助生殖医保政策呈现出几个鲜明特点。首先是项目覆盖的地域普遍性与技术范围的有限性并存。虽然31个省份均已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但各省报销的具体技术项目存在差异。大多数省份覆盖了第一代试管婴儿(IVF-ET)的基本流程,如取卵、胚胎培养及移植、精子优化与提取等,但冷冻周期及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ICSI)通常不在报销范围内。新疆和海南等省份在项目覆盖上更为超前,如海南将"胚胎单基因病诊断"等8+1项技术纳入报销,新疆则涵盖了9项技术包括精子DNA完整性检测等特色项目。
其次是周期次数限制的普遍设置。据统计,19个省份规定每人可报销2-3个辅助生殖周期,6个省份允许2次,4个省份仅限1次,仅有2个省份未设明确限制。这种限制反映了医保基金支付能力的现实考量,但也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高龄或复杂病例的患者。
第三是费用分担结构的不平衡。以第一代试管婴儿(鲜胚周期)为例,在三级医院治疗的总费用中,技术报销部分占比普遍在16%-21%之间(如浙江17%、上海18%、甘肃20%),而自付药物和其他费用占比仍然较高。这种结构使得患者的经济负担虽有减轻,但仍显沉重,特别是对于需要多个周期治疗的家庭。
药品报销的滞后性是当前政策的另一局限。医保目录内与辅助生殖相关的药品普遍上市较早,且部分产品适应证不仅限于辅助生殖。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后,仅在2024年纳入一个辅助生殖专用药品黄体酮注射剂。促排卵药物如各类促卵泡素(FSH)均未被纳入医保,这主要由于现行医保准入机制的限制——2020年后医保目录调整要求申报药品需为5年内经国家药监部门批准的新药,而现有FSH类药品均不符合这一条件。
纵观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针对辅助生殖技术的保障政策各具特色,为中国政策完善提供了有益参考。
美国采用市场化主导模式,联邦层面无统一补贴政策,但各州规定不一。截至2022年8月,20个州要求保险公司为不育症诊断和治疗提供保险,其中13个州授权第三方为试管婴儿提供保险。值得关注的是,以Facebook、谷歌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为员工提供了优厚的辅助生殖福利,如Facebook为员工提供高达10万美元的ART治疗保险,谷歌提供7.5万美元ART津贴。这种"企业福利驱动"模式在科技行业形成了人才竞争的新维度。
欧洲国家普遍采取全民保障策略,但具体实施各有侧重。法国自2019年起由国家医保全额覆盖辅助生殖费用,对43岁以下女性提供6次人工授精和4个IVF周期。荷兰作为全球首批允许单身女性使用ART的国家,实行部分报销政策,低收入家庭可申请约50%费用补贴。这些国家长期践行开放政策,技术与伦理管理领先,社会接受度高,但也面临资源分配压力。
亚洲国家的政策演进与生育率紧迫程度密切相关。日本自2004年启动ART补贴,政策历经多次调整,2024年正式纳入医保报销体系,报销比例达70%。韩国的发展轨迹尤为显著:从2006年仅针对低收入家庭的有限补贴,到2017年将ART纳入国民健康保险报销70%,再到2022年全面放开年龄、收入及治疗次数限制,实现IVF治疗费用全额医保覆盖。这种政策跃进使得韩国在短期内有效缓解了生育率下滑趋势,2019年辅助生殖婴儿占新生儿比例已达7.2%,远高于中国的2.7%。
国际经验揭示了几点重要启示:一是政策力度与生育率危机程度呈正相关;二是医保全覆盖可快速释放潜在生育需求;三是企业参与能有效补充公共保障的不足;四是年龄限制的放宽有助于扩大政策受益面。
尽管中国辅助生殖政策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多重挑战。高龄产妇比例上升是临床实践中凸显的问题。政策放开后,部分医疗机构辅助生殖服务量增长的同时,35岁以上高龄产妇占比明显增加,这部分人群成功率较低、风险较高,对医疗技术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区域差异是另一挑战。虽然各省份均已出台报销政策,但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医保基金支付能力、医疗技术水平、服务可及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如何实现"差异化医保基金管理",既保证基本公平又兼顾区域特色,需要精细化的政策设计。
辅助生殖药品保障不足的问题也亟待解决。目前促排卵药物全部自费的现状,与技术进步形成鲜明对比——从1960年代的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到2025年的基因重组长效FSH水针剂,促卵泡素纯度越来越高,安全性不断提升,但患者经济负担并未相应减轻。
面向未来,中国辅助生殖政策需要在以下几个方向持续发力:
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是根本路径。当前以基本医保为主的单一保障模式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应探索建立包含基本医保、商业保险、社会救助、企业福利在内的多元共付机制。特别是借鉴美国经验,鼓励企业为员工提供辅助生殖福利,既可增强人才吸引力,又能分担公共支出压力。
技术创新与规范发展需要双轮驱动。一方面要"促进创新技术和药品的使用",加快基因检测、胚胎筛选等前沿技术的临床应用;另一方面需"加强医疗机构监管,规范临床诊疗路径",确保技术应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国家卫健委正在推动的"生育友好医院"建设(目标是到2030年90%的助产医疗机构达到生育友好标准),将为辅助生殖服务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也需优化。针对当前辅助生殖药品准入困境,可考虑建立以临床价值及社会价值相结合的特殊评价体系,为辅助生殖创新药物开辟绿色通道。同时,探索"区域先行先试"模式,允许基金结余较多的地区率先纳入更多创新药,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政策支持应从技术保障向全周期服务延伸。辅助生殖仅是生育链条中的一环,需要与孕前优生检查、孕期保健、分娩服务、产后康复、儿童照护等环节形成无缝衔接。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10月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已勾勒出这一蓝图,涵盖生育、养育、教育全周期的七大领域支持措施。
中国辅助生殖政策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人口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从控制数量转向优化结构,从单纯强调生育调节转向全面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全国31个省份全面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标志着政策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然而,辅助生殖仅是应对低生育率挑战的一个方面。正如2025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那样,需要"围绕生育/养育/教育发力,促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从全国人大代表李承霞提出的"财税政策对企业的支持",到"育儿补贴操作方案",再到多位代表呼吁的"延长产假""普惠托育""免费学前教育",一幅全方位的生育支持图景正在展开。
辅助生殖技术的进步与政策完善,不仅关乎个别家庭的生育梦想,更是国家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未来,随着技术创新、政策优化与社会认同的同步推进,中国有望建立起更加包容、更具可持续性的生育支持体系,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这一进程中,平衡好医疗技术进步、医保基金可持续、家庭生育需求与社会接受度之间的关系,将是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长久课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