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问鼎JAMA主刊!颠覆临床经验性使用强的松治疗反复着床失败的应用价值 | 妇产研究展播

2024-04-10作者:论坛报苌田田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试管婴儿助孕后反复着床失败的患者使用强的松与安慰剂对活产的影响对比

发表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IF(2022):120.7]

通讯作者:孙贇 陈子江

第一作者:崔琳琳 路瑶 谭季春 董曦 倪天翔

主要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推荐理由


针对反复着床失败(RIF)存在滥用免疫治疗的临床乱象,团队牵头开展了该领域国际最大规模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JAMA主刊,颠覆了临床经验性使用强的松治疗RIF的应用价值,为规范化临床诊疗提供A级循证依据。



研究解读


近年来,不孕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育龄人群不孕不育的发生率已从2007年的12%攀升至2020年的18%。辅助生殖技术(ART)是不孕不育的有效治疗手段,在全球广泛应用。ART技术发展40余年,尽管已取得许多里程碑式的进展,但仍有超过50%~60%的IVF周期发生胚胎着床失败。反复着床失败(RIF)发生率约10%~20%,目前临床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措施,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身心创伤,也是辅助生殖领域亟待解决的重点及难点问题。


研究提示子宫内膜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导致反复着床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临床常见超指征扩大使用免疫抑制剂——强的松以期提高胚胎着床率及妊娠成功率。然而,国际指南提出孕早期使用强的松的风险获益尚不明确,缺少相关循证医学证据。


基于此,陈子江院士、孙贇教授团队牵头开展了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以明确口服强的松10 mg/d能否改善RIF患者的妊娠结局。


研究纳入全国8家生殖医学中心的715例反复着床失败患者,按照1∶1随机分配至强的松组或安慰剂组,自冻融胚胎移植周期内膜准备起始日开始服用研究药物(强的松10 mg或相匹配的安慰剂)至孕12周。


研究使用ART周期成功率的国际“金标准”——活产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生化妊娠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妊娠丢失率,同时关注孕产期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缺陷等安全性指标。


研究结果发现,强的松组与安慰剂组活产率相仿(37.8%对38.8%,P=0.78)。然而,强的松组生化妊娠丢失率(17.3%对9.9%,P=0.04)、早产率(11.8%对5.5%,P=0.04)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研究结果颠覆了临床经验性使用强的松治疗RIF的应用价值。


研究成果2023年5月正式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主刊,影响因子120.7分。



专家点评


该研究是国际上针对反复着床失败人群最大样本量、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以辅助生殖助孕成功率的“金标准”——活产率为主要研究指标,以国际标准完成研究设计、实施、监测及报告。


本研究在全国8家生殖医学中心开展,共纳入715例反复着床失败患者,历时4年,全程随访患者孕产期状况及新生儿结局,全面评估临床有效性及母婴安全性。


研究结果显示强的松并不改善反复着床失败患者的活产率,反而显著增加生化妊娠丢失(风险增加175%)和早产(风险增加214%)发生风险。


该研究结果颠覆了目前临床常规使用强的松治疗反复着床失败的应用价值,具有改变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并对临床免疫治疗乱象敲响警钟,研究成果2023年5月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主刊,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认可,为数百万反复着床失败患者的规范化临床诊疗决策提供了A级循证医学证据。


我们的临床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受益于慎重的选题、严谨的设计以及启动前充足的准备工作,更离不开整个研究团队强悍的执行力,汇聚了各个中心学科带头人、团队骨干无数的努力与奉献。大家的热爱、激情、决心和信心,共同铸就了我们这一圆满的结果。



创新背后


我们的研究在筹备阶段历尽波折。看似简单的研究设计,从选题到启动,经历了近2年的时间。与国内外生殖科专家、免疫专家、妇产科专家等进行了反复、细致的方案讨论,包括研究干预的选择、用药剂量、时长、副作用的监测、安慰剂的使用等。


方案委员会的专家们一致认可,我们的选题非常有临床意义;但是对于方案中的细节,尤其用药的剂量、起始时间等,经常爆发激烈的讨论。因此,研究启动前单纯研究方案的推敲与修改用时历经1年余。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心情也难免复杂,一方面希望方案能尽快定稿、启动研究,一方面也担心因为方案中某些细节考虑不全,影响研究结果和质量。


欣慰的是,事实证明大家当初的坚持和努力全都值得。正是因为对于方案的反复推敲和论证,我们的研究方案获得了很高的认可度。尤其在JAMA修回的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很多审稿人的问题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已经有过充分地讨论,回答起来底气十足,也是因为有了这些铺垫和加持,我们的文章在修回后一周,就收到了JAMA接收的喜讯。


在研究过程中,还有一点让我感触颇深。研究开始之前,我们曾担心受试者对于研究的接受度和用药依从性问题。然而比较幸运的是,最初筛选的几位患者,大多数都成功怀孕。根据既往的文献报道,通常RIF患者移植后14天能测出怀孕的概率(HCG阳性率)大约是30%,而我们纳入的受试者,HCG阳性率超过50%~60%,几乎与第一次移植成功率持平。这一现象不仅我们中心有,各个分中心也有类似情况。当时还是双盲的状态,研究团队就这一有趣的现象也进行过讨论,除了所纳入受试者相对年轻、均为优质胚胎移植等客观因素,大家普遍认为医生对于参与研究的受试者的关注度增加,医患沟通充分,患者心理压力得到更好的疏导等,也可能对成功率升高存在不小的贡献。这一良好的开端在最初入组阶段起到了很好的滚雪球效应,也再次提醒我们,不管作为临床医生或是研究者,都应不忘初心、关爱患者。



作者介绍


图片6.png
通讯作者

孙贇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生殖医学中心科主任,上海市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质控中心主任,国家妇产临床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主任,国家辅助生殖技术质量管理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委员,Aspire Research Committee委员。

长期从事生殖医学基础和临床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女性生殖障碍疾病发病机制、胚胎着床调控机制、配子发生、干细胞、生殖遗传及出生缺陷防控。近5年主持课题15项,包括科技部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国自然重点项目、国自然重点国合项目等国家级8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EJM、Lancet、JAMA、PNAS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SCI论文40篇,IF 684.4分。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项。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五洲女子科技奖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奖、医树奖临床医学科技创新奖一等奖。入选上海工匠、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等。作为主要执笔专家参与制定19项中国专家共识和临床指南。


图片5.png
通讯作者

陈子江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首席专家,上海市辅助生殖与优生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首席专家,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生殖内分泌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生殖学会联盟(IFFS)常务理事、秘书长,IFFS驻WHO特使。

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项目、863计划、国自然重点等课题;获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等;学术成果发表在NEJM、Lancet、Nature、Science、Cell、Nature Genetics、PNAS 等杂志;主编《妇产科学》《生殖内分泌学》等专业论著10余部。


图片7.png
第一作者

崔琳琳

教授,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


图片8.png
第一作者

路瑶

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图片9.png
第一作者

谭季春

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图片10.png
第一作者

董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图片11.png
第一作者

倪天翔

博士,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





团队介绍


该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陈子江院士、孙贇教授牵头,联合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的团队骨干共同完成。研究设立专门的数据管理中心(DCC)及数据与安全监察委员会(DSMB),分别由美国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统计与科学合作中心主任张和平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Joe Leigh Simpson教授担任主席。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