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多年来,阿替普酶一直是唯一获批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药物,而替奈普酶作为一种改良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相比阿替普酶半衰期更长、纤维蛋白特异性更高,在药理方面和实用性方面有独特优势。
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多项研究对比了替奈普酶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在静脉溶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希望替奈普酶可以改变游戏规则,为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治疗节省更多时间,有效挽救缺血半暗带。
6月29日,发表在《柳叶刀》(THE LANCET)上的AcT研究带来一大喜讯,首次发布了“急性缺血性卒中(症状发作4.5h内)患者使用替奈普酶(0.25mg/kg)和阿替普酶(0.9 mg/kg)的疗效、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安全性相当”的3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
在这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平行、随机、对照试验中,患者来自加拿大22个初级和综合性卒中中心。符合条件者年龄≥18岁,诊断为缺血性卒中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发作4.5小时内,并且符合加拿大指南的溶栓条件。研究共纳入1600例患者,并被随机(1:1)分配静脉注射替奈普酶(0.25mg/kg, 最大剂量25mg,单次推注)或阿替普酶(0.9mg/kg,最大剂量90mg;初次推注0.09mg/kg,剩余的0.81mg/kg 60分钟内输注)。主要研究终点为治疗后90-120天mRS评分为0-1分的患者比例。
截至2022年1月21日(平均随访97天),对意向治疗(ITT)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有效性方面,替奈普酶组(n=802)中有296名(36.9%)患者和阿替普酶组(n=765)中的266名(34.8%)患者mRS评分为0-1分。两组患者主要终点风险差异为2.1%(95%CI:2.6-6.9),满足预先设定的非劣效性阈值。
在安全性方面,替奈普酶组(n=800)中有27名(3.4%)患者24小时内出现症状性脑出血,而阿替普酶组(n=763)中有24名(3.2%);替奈普酶组(n=796)中有122名(15.3%)患者在开始治疗后90天内死亡,阿替普酶组(n=793)中则有117名(15.4%)。两组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所有符合溶栓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注射替奈普酶是替代阿替普酶的合理选择。
此前,来自挪威的替奈普酶卒中试验NORTEST 2 part A研究未证明0.4mg/kg替奈普酶在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非劣于阿替普酶。使用较低剂量替奈普酶(0.25mg/kg)的Part B研究目前正在进行中。
现在AcT研究捷足先登,研究的成果有望彻底改变全球卒中治疗格局。
“时间就是大脑”。阿替普酶给药过程复杂,需要长达1小时,并且需要使用输液泵时刻监控,在急救转运过程中施用更加困难。相比之下,替奈普酶通过注射器以单剂量给药,可以缩短给药时间,同时减轻医护负担。因此替奈普酶可及性更强,未来也可能在小型医院使用。我们期待替奈普酶隆重登场,让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卷起来”。
来源:长颈鹿智慧医学
程忻教授: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静脉溶栓后血压应控制在什么水平?
ISC 2022|续写新篇章 —— “替奈普酶”精彩继续……
指南解读: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2021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