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2024年肿瘤药物Ⅰ期临床研究学术会议彰显创新药物研发的中国力量!

2024-12-11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非原创

金风送爽,春华秋实。2024年11月30日,由广东省抗癌协会主办,广东省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24年ACTS肿瘤药物I期临床研究学术会议在广州顺利召开,并圆满落下帷幕。


I期联盟是由国内外权威专家以及百家知名药企联合组建的新药研发阵营。本次2024年ACTS肿瘤药物I期临床研究学术会议邀请了丁健院士、于金明院士、徐兵河院士、徐瑞华院长、张力、周彩存、程颖、潘宏铭、殷咏梅、卢铀等40多位行业大咖,以及30多家国内外知名药企。与会嘉宾们聚焦“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与创新药物研发”等热点问题展开了跨领域、多层次、多样化的交流和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开幕式


赵洪云 教授


王峰 教授


黄岩 教授


开幕式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I期病区主任赵洪云、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助理兼内科主任王峰、内科黄岩共同主持致辞环节,赵洪云指出I期临床研究是创新药物研究全流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希望能够通过本次会议的举办,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和应用转化的良好平台,群策群力助力新药研发事业。


院士致辞:丁健院士(图一)、于金明院士(图二)、徐兵河院士(图三)


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丁健院士强调,在新药研发中,临床研究既是最初的一公里也是最后的一公里,临床研究的进步离不开临床需求导向。


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提出新药研发是医学技术的源动力,更是肿瘤防治的重要抓手,I期临床研究作为新药研发的起点,是科学创新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关键。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回顾了我国新药临床研究的发展历程,他强调了I期临床研究的特殊性与高标准,以及其在药物研发与上市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致辞:徐瑞华院长(图一)、张力教授(图二)、周彩存教授(图三)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院长指出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I期临床研究的独特性、未知性和探索性,要求临床医学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作为I期联盟的发起人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介绍了I期联盟的品牌和成果,并对联盟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愿景。


上海市东方医院周彩存教授强调I期联盟的平台汇聚了医药行业的领军人物,吸引了多方力量的参与,对这种新颖的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临床专家新药研发分享


讲者: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丁健院士


主持:张力教授、程颖教授;讨论:张晓青女士、夏明德先生、郭晓宁先生、王娜女士


盛大的开幕式之后,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和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主持介绍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丁健院士,丁院士以《中国肿瘤新药研发》的主旨报告,全面总结了国内外新药研究的最新进展,深入探讨了肿瘤新药研发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他指出,我国的新药研发在原创性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癌症的复杂机制和新通路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可以从个性化的精准治疗、机制指导下的联合用药、免疫调节剂与肿瘤微环境等方面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讲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


主持:殷咏梅教授、潘宏铭教授;讨论:毛力先生、绪方恒晖先生、邹建军女士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殷咏梅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潘宏铭教授主持并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徐院士以《中国创新药的研发现状、趋势及国际化》的讲题详细介绍了抗肿瘤新药审批通过情况、中国在全球新药管线中的占比,以及中国在研管线等方面的进步与成就。同时,徐院士也指出了中国抗肿瘤药物创新差异化不足、靶点同质化严重、源头创新储备不足等问题,提出人工智能、生物信息技术融合、多学科交叉及多领域协同等新药研发策略。



讲者:上海市东方医院周彩存教授



主持:马飞教授、苏春霞教授;讨论:秦续科先生、牧磊先生、宋青春女士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和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主持并介绍上海市东方医院周彩存教授,由周彩存教授带来的《肺癌治疗与药物研发新趋势》介绍了基于肺癌生物学特性及耐药机制的pipeline研发,以及不断优化的肺癌治疗策略。分享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研发思路,总结了优化药物开发的创新试验设计,同时还分享了基于AI及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临床证据整合,进一步赋能肺癌的精准化诊疗。


药企研发分享

主旨报告后,会议进入了新药研发企业交流环节,共19位新药研发企业代表进行了分享。



阿斯利康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的徐震先生,介绍了阿斯利康公司目前研发的有前景新药以及利用AI技术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发展策略。


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金小平先生对博泰ADC平台重点项目:SKB264(TROP2-ADC)在NSCLC领域布局进行了分享。


四川百利天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朱义先生总结了目前ICI+ADC治疗已形成新的趋势,TCE+ADC治疗已开始早期探索,GNC+ADC治疗是未来新的探索领域。


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周清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卢铀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苏教授共同主持。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剑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顾康生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蔡清清教授参与讨论。




第一三共(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陆文彬先生介绍了DxdADC的早期开发,在化合物开发的早期就遵循科学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剂量优化。


苏州宜联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薛彤彤先生对新一代ADC技术及产品开发经验进行了分享,对ADC药物的稳定性和高效性进行了介绍。


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沈宏先生从罗氏肿瘤管线出发,从精准用药、新颖分子模式、科学联合用药、早诊断早治疗四个方面展开介绍。


山东省肿瘤医院王哲海教授、中国抗癌协会阎昭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赵洪云教授共同主持。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王立峰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赵媛媛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李宁教授参与讨论。




百奥泰生物制药公司李胜峰总经理介绍了公司早期肿瘤研发管线中的部分项目,认为肿瘤治疗应以创新为核心。


苏州亚盛医药有限公司潘文涛高级医学总监通过讲述APG-2449新药的研发背景和开发意义,指出新药的使用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传统治疗的局限性。


石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郝金恒副总裁介绍了石药集团八大创新研发平台、六大重点适应证领域。


由中山大学药学院张克坚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岩教授共同主持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崔久嵬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阮丹云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宇翔教授参与讨论。




江苏康宁杰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振玖先生出席会议,着重介绍了以双抗ADC为核心的产品管线。


荣昌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王岩副总裁积极探索了ADC联合IO的道路,为抗肿瘤治疗方案的应用提供了思路。


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百勇分享了研发肿瘤免疫双抗新药的思路和历程,探讨如何改造药物结构从而减轻不良反应,发挥其临床价值。


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张永昌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宋正波教授共同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文斌教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陈华林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峰教授参与讨论。




辉瑞投资有限公司鲍伊雯研发总监对辉瑞肿瘤早期研发管线进行全面的介绍,提出了一些药物具有成熟的靶点。


百力司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魏紫萍董事长在题为《差异化开发ADC产品》的演讲中,详细介绍了公司在全球经竞争中最有优势的产品线布局。


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戴峻总监分享了高效推进创新药物一期临床研究的思考。


由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于起涛教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叶峰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杨云鹏教授共同主持。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响教授、甘肃省人民医院杨孝来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阳教授参与讨论。




翰森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张晓青首席医学官介绍了翰森抗肿瘤领域创新药物在研产品管线。


广州百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韩德平博士针对实体肿瘤的新型免疫细胞药物研发与临床开发进行浅谈,阐述了免疫细胞治疗实体瘤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北京深度制耀科技有限公司孙向奎先生以《人工智能撰写临床试验文档》为主题进行了讲述,展示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填补临床写作短板,提高写作效率的可能性。


鼎泰&美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夏琳博士主要讲述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新药开发与注册策略,提出以患者需求为核心,提供更优质的临床服务是最终目标。


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东生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省肿瘤医院史美祺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方文峰教授共同主持。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林小燕教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敬勋教授参与讨论。


大会总结



会议的最后,执行主席赵洪云教授、黄岩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了总结,她们指出:本次会议形式新颖,汇聚国内外顶尖的专家学者和药企代表,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机会难得的交流平台;不仅展示了中国在肿瘤新药研发领域的最新进展,也为中国抗肿瘤药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希望能够激励临床研究从业者共同努力,推动中国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迈向更高水平,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和生机次I期联盟大会的圆满成功,不仅加强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交流,也为我国乃至全球的肿瘤治疗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来源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