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许予明
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可干预危险因素。中国卒中报告2020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加权患病率为27.5%,18岁以上无高血压病史的成人中,有50.9%处于高血压前期。降压能够降低脑卒中风险是明确的,但仍不明确将血压降低至何种程度获益最大,尤其是老年人的血压控制目标一直充满争议。多项研究显示,强化降压能带来更多获益。
糖尿病
2017年中国18岁以上成人的总糖尿病、自我报告糖尿病、新诊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分别为12.8%、6.0%、6.8%和35.2%。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和糖尿病均能显著增加卒中风险,女性糖尿病患者较男性卒中风险更高(RR 1.27)。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与卒中的关系较为复杂。整体来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脂血症(TG)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呈正相关,与出血性卒中呈负相关。TC每升高1 mmol/L,致死或非致死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升高25%,但同时出血性卒中的风险降低15%。LDL-C每升高1 mmol/L,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增加33%,但同时出血性卒中风险降低11.6%。
心房颤动
2014—2016年中国心房颤动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我国45岁及以上人群的心房颤动加权患病率为1.8%,相当于我国有790万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知晓率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此外,只有6%的高危心房颤动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尽管筛查可以发现更多未知的心房颤动患者,但对健康结局影响的证据有限,2022年USPSTF关于筛查心房颤动的证据,不建议在一般人群中筛查心房颤动。
颈动脉狭窄
2022年发表在JAMA杂志上研究显示,未手术干预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70%~99%)5年同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4.7%,年发生风险为0.94%。2021年发表的一项纳入23项人群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5年随访时70%~99%狭窄者卒中风险显著高于50%~69%狭窄者(10.21% vs 4.76%;OR 2.1),提示了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卒中发生密切相关。另一项纳入1121例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平均随访8年,颈动脉狭窄进展加重的有222例,未改变的856例,斑块减小的43例,亚组分析显示颈动脉进展性狭窄可增加卒中发生风险。2022中国卒中学会发布了关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筛查的科学声明,对相关的证据进行了梳理,不推荐在普通人群中常规开展颈动脉筛查,但在高危人群(如男性、年龄60岁以上、合并2个或以上卒中主要危险因素)中开展颈动脉筛查可能是合理的。
不良生活方式
吸烟、饮酒、缺乏运动、超重或肥胖是常见的不良生活方式,均可以增加卒中发生风险。生活方式中关于饮酒的争议是比较大的,2018年的研究显示,中国是全球饮酒致死最多的国家,每年有70万国人死于饮酒(65万是男性),饮酒并没有“安全阈值”。
饮食
饮食和营养部分证据比较充分的是地中海饮食和DASH饮食。今年由我国武阳丰教授牵头的CHH饮食研究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上,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心脏健康饮食的降压效果,堪比降压药物。如果能坚持中国心脏健康饮食,将减少20%的心脑血管疾病,减少28%的心衰,减少13%的全因死亡。
偏头痛、睡眠呼吸暂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因素可以增加卒中的发生风险,但通过干预能否预防卒中发生尚缺乏完整的证据链,只能作为潜在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需要进一步的高质量研究。
复方制剂
复方制剂的使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2021 发表在NEJM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复方制剂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与死亡风险。
评估工具
脑卒中一级预防需要综合评估和干预。建议35岁以上人群,至少选择一种风险评估量表或工具进行首次卒中发病风险评估,但对于筛检出的高危个体,具体治疗还应根据其整体风险状况确定个体化方案。对于60岁以下人群,即使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短期心脑血管病发病风险仍处于中低危水平,由于危险因素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无法确定短期风险低但终身风险高的人群,有必要在10年风险评估研究基础上,探索中青年人群的心脑血管病终生发病风险评估工具。
来源:中国卒中学会第八届天坛国际脑血管病每日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