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指导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 陈金军 彭劼 刘志华
7月25日,为普及慢性乙型肝炎的母婴阻断策略及扩大慢性丙型肝炎的检出率,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病中心于举行世界肝炎日大型义诊及宣教活动,旨在帮助社会公众树立对病毒性肝炎的正确认识。
长期注射用药者等高危人群应及时筛查丙型肝炎
肝炎是一种肝脏炎症,病毒感染是其最常见的病因。其中,乙型和丙型肝炎是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的最常见原因。研究报道,我国有超过980万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是世界上丙肝感染的重灾区。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陈金军教授指出,相对于大众熟知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同样可能演变为肝硬化、肝癌。研究显示,患者感染丙肝病毒后20年内,肝硬化发生率约为20%,之后失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为3%~4%,肝细胞癌的年发生率2%~4%,这些疾病对患者及公众的健康危害极大。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以及母婴传播,其中血液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不安全注射”为最主要源头。在中国,静脉注射毒品人群的丙肝感染率最高(70%~90%),血液透析患者丙肝感染率为20%~50%。另外,日常生活中,纹身、打耳洞、共用剃须刀或牙刷等也会增加感染丙型肝炎的风险。根据国家卫生行业标准《丙型肝炎筛查及管理》,既往长期注射用药者应定期筛查丙型肝炎;目前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应每半年一次定期筛查;对于存在医源性暴露者,或需要进行急诊有创检查、侵入性操作(包括手术)者,应进行相应的筛查。另外,慢性丙型肝炎感染母亲分娩的婴儿应在出生18个月后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或在在出生1月后检测HCV RNA(丙肝病毒定量)。
治愈是目前阻断丙肝病毒传播的唯一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彭劼主任医师指出,HCV急性感染后慢性化的风险极高,发生率为55%~80%。丙肝基因Ⅲ型、年龄、感染年限、饮酒、性别以及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混合感染都是肝脏纤维化进展的风险因素。
由于丙肝病毒属于RNA(核糖核酸)病毒,具有极高的变异速度,因此目前仍没有可用于预防的疫苗,机体感染后产生的丙肝抗体也不具有保护作用,因此会出现重新感染的情况。彭劼主任医师表示,通过抗病毒治疗,若在停药后12周仍测出不出丙肝RNA,可视为治愈丙型肝炎。
关于丙型肝炎的治疗新策略,专家表示,目前已经从干扰素治疗进入到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的新时代。DAA药物对所有基因型患者的治愈率超过95%,同时该药物还具有不良反应少、治疗周期短、口服使用方便等特点。
母乳喂养并不增加母婴传播的发生率
母婴传播是HB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乙肝母婴传播是指母亲将自身携带的乙肝病毒传播给胎儿或婴儿,包括产前传播、产时传播以及产后传播。据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刘志华副主任医师介绍,超过90%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发热新生儿可转化为慢性感染,其中约有15%-40%患儿最终会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肝癌。阻断母婴传播是降低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最主要的环节,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两种。
1.新生儿主、被动联合免疫:新生儿在出生后,最好在12小时内,要及时进行注射首针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这是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最为重要的措施。
2.孕期抗病毒干预:高病毒载量(HBV DNA>106IU/ml)的孕妇,由于其传染性强,发生母婴传播的可能性大,服用抗病毒药物可以降低病毒载量,减少母婴传播。
很多患有乙肝的妈妈担心乙肝病毒是否会通过乳汁传播,对此,刘志华医师表示,母乳喂养并不增加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原因有三点:①乳汁中乙肝病毒的检出率很低,含量也非常少;②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染病,乙肝病毒不能通过消化道传播;③宝宝经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免疫,体内已经有了保护性抗体,只要宝宝免疫成功,即使“大三阳”的携带者母亲也可以母乳喂养。另外,专家表示,剖宫产不会降低母婴传播率,只要顺产的产程正常,且新生儿出生后及时实施了主、被动联合免疫,其母婴传播率和顺产并无明显差别。(李晓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