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肛温≥38℃或腋温≥37.5℃即为发热,发热可分为低热、中度发热、高热和超高热。
低热:一般指腋温为37.1℃~38℃。
中度发热:一般指腋温为38.1℃~39℃。
高热:一般指腋温为39.1℃~41℃。
超高热:体温≥41℃。这时患儿病情可能非常严重,需要及时就医。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2016版)》推荐:对≥2月龄(肛温≥39.0℃或腋温≥38.2℃或口温≥38.5℃),或因发热导致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应给予退热药物。(注意,首先是体温,接着是无论体温是否达到腋温≥38.2℃,只要孩子有不舒服就可以口服退热药)。
如果孩子存在基础疾病如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遗传代谢病等,推荐肛温≥38.0℃就使用退热药,同时建议及时就诊。
此外,外界环境升高导致的体温升高不能使用退热药,例如中暑,小婴儿尤其是新生儿衣物包裹过多等情况,一定不能用,应该及时散热并就诊。
发热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一定程度的发热可在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对病情恢复有益。退热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患儿舒适度,让孩子舒服一点,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退热药是“治标不治本”,不能治疗引起发热的感冒本身,所以致热源未清除之前,孩子依然会反复发热。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的发热指南均推荐,针对儿童发热,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两者的特点及推荐用法具体见表1,不推荐安乃近、乙酰水杨酸、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等其他药物作为退热药应用于儿童,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
1.退热药用于退热不得超过3天,避免因药物过量导致肝损伤。症状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2.不推荐联合或交叉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药联用较单用并不能提高患儿的舒适度,还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但如果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后没有退热效果,可以更换为布洛芬,反之依然。
3.在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期间,不推荐同时使用含同类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和退热药。
常用含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的儿童复方感冒药有:酚麻美敏混悬液、小儿伪麻美芬滴剂、氨酚麻美干混悬剂、小儿氨酚麻美糖浆、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复方锌布颗粒、感冒灵颗粒、VC银翘片等。
复方感冒药常含有“氨酚”“布”等字,复方感冒中成药药名往往没有任何提示,因此家长给儿童选用复方感冒药时切记完整查看药品说明书,保证儿童用药安全。
4.对于口服药物不耐受的宝宝,可以选用栓剂。对于腹泻宝宝选择口服制剂。
具体建议见表2。
恰当的护理可改善发热患儿的舒适度,如温水浴、退热贴、减少穿着衣物、降低室内温度等。这些方法可通过带走身体的热量从而使儿童感到舒适。但各国指南均不推荐物理降温用于退热。尤其是酒精擦浴、冰水灌肠等方法,往往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寒战、起鸡皮疙瘩、酒精重度昏迷等)。
此外,应保证患儿发热期间充分休息,补充水分和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呼吸道疾病高发期,面对宝宝突如其来的体温飙升,希望家长们科学护理,正确选药,及时打好退热保卫战。
作者:王红苹,岑菁
来源:中国药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