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在中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25.2%,高血压成了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病。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是导致心肌梗死、脑梗、肾衰最重要的危险因素。70%的脑卒中和50%的心肌梗死与高血压有关。我国的高血压患者人数已达2.7亿人,治疗率只有45.8%,控制率仅为16.8%。关于高血压的认识误区和对降压药的不当使用现象非常普遍。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生活中的常见用药误区来了解一些降压药的安全用药知识。
正常血压的标准是:收缩压<120 mmHg和舒张压<80 mmHg。血压水平120~139/80~89 mmHg的人群,心血管事件风险比血压水平110/75的人群增加1倍以上。当血压≥120/80 mmHg,就应改变生活方式!
根据2019年《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将高血压定义为:(1)诊室血压: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收缩压≥140 mmHg和舒张压<90 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低于140/90 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2)动态血压监测(ABPM):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130/80 mmHg,或白天血压≥135/85 mmHg,夜间血压≥120/70 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3)家庭自测血压(HBPM):连续监测5~7d平均血压≥135/85 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多数患者(所有2级和3级高血压,以及1级高血压高危患者)都应该立即开始药物治疗;即使是正常高值者 (130~139/80~89 mmHg),如果为合并心脑血管病的极高危患者,也可以考虑进行药物治疗;对于65~80岁之间的健康老年患者,只要能够耐受,血压在140~150 mmHg之间,也应该开始药物治疗。另外,运动可有效降低血压,有氧运动可使平均收缩压降低4.9~12.0 mmHg,舒张压降低3.4~5.8 mmHg。高血压患者定期锻炼可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
表1 血压水平分类及高血压分级标准
大多数早期高血压患者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才有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耳鸣、颈背部肌肉酸痛等症状。即使没有症状,持续的高血压也会对心、脑、肾等靶器官造成严重损害。研究结果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亚洲人群的脑卒中与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分别增加53%与31%。因此,一旦诊断为高血压,就应积极干预治疗。
很多相对年轻的患者,被诊断为高血压后,不愿意服药,担心降压药会产生“耐药性”,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这是错误且十分危险的观念。
第一,降压药不是成瘾性药物,没有依赖性,也不会产生“耐药性”。第二,有些高血压患者,开始只用一种降压药,过几年后需联用两种降压药。这不是耐药了,而是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加重,而使血压比原来更高了。第三,血压水平达标,可以有效地预防心、脑、肾损害。研究结果表明,舒张压每降低5mmHg(收缩压降低10 mmHg)可使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分别降低40%和14%。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于心血管风险低危患者,当140/90 mmHg≤血压≤160/100 mmHg时,可首选生活方式干预;如果1~3个月后,血压仍超过140/90mmHg,应选择口服降压药物治疗。
因每个高血压患者的病因、病情不同,年龄、体重、饮食、肝肾功能等也存在差异,且降压药的品种繁多,其作用和降压机制也完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患者用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病情、血压严重程度、并发症、合并症等进行个体化治疗。患者切不可别人用什么药效果好,自己也效仿。
第一,优先选择长效降压药。
短效降压药,指每日3次的降压药;中效降压药,指每日2次的降压药;长效降压药,指每日1次的降压药。
同类药物中,优先选择每日1次的长效降压药,不仅依从性高,而且可有效控制全天血压(包括夜间血压和清晨血压),能更有效地预防猝死、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
第二,选择适合自己的降压药。
“普利”类和“沙坦”类降压药,适用于高血压伴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心力衰竭的患者。
“地平”类降压药,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或斑块的患者。
“洛尔”类降压药,适合于中青年、心率偏快、伴有冠心病心绞痛的高血压患者。
氢氯噻嗪、吲达帕胺,适用于摄盐较多、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有心力衰竭和下肢水肿的患者。
降压治疗时必须掌握缓慢、平稳的原则。如果血压下降速度太快,可能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而导致缺血事件。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应在4周内或12周内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年轻的高血压患者,降压速度可稍快;老年人、病程较长,有合并症的患者,降压速度则可稍慢。绝大多数的长效降压药需要1~2周才能达到最大和稳定的降压作用,不要急于更换降压药品种。
任何药都有副作用,包括降压药。了解降压药不良反应,有助于合理用药。
“普利”类降压药可引起干咳。不能耐受者可换用“沙坦”类降压药,不要盲目使用止咳药。
“地平”类降压药可引起踝部水肿。不能耐受者可换用“普利”类或“沙坦”类降压药,不要盲目使用补肾药和利尿药。
“洛尔”类降压药可引起心动过缓,用药期间应监测心率。
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可引起低钾血症。如果出现乏力、食欲差、双下肢无力甚至意识障碍等应立即就诊。
高血压是慢性病,大多数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来控制血压,难以根治。研究表明,停药后极易造成血压反弹,血压波动幅度过大会增加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所以,抗高血压药的作用不仅是降压,还可维持血压平稳,避免更多脏器损伤。
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终生服药、服用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即使血压稳定,也应定期到医院复诊,以便评价降压药疗效,监测靶器官损害。
监测用药方案
血压控制平稳且达标者,每周自测1~2天血压,早晚各1次,最好在早上起床后,服降压药和早餐前,排尿后,固定时间自测坐位血压。
如果血压≥135/85 mmHg,需要及时就诊,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检查靶器官损害
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行常规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钾、钠、空腹血糖、血脂、尿酸和肌酐);尿液分析(尿蛋白、尿糖和尿沉渣镜检);心电图等。
总而言之,希望这篇科普能帮助大家认识到并且及时纠正这些常见的用药误区,规范的使用降压药,让我们吃下去的这粒小药更加安全、有效。
参考资料:
2022年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高血压十大用药误区》药评中心
供稿 | 急诊药房 王慧 刘艳
编辑 | 张嘉琦
审稿 | 徐攀 陈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