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肺癌早期治疗的创新进展

2024-11-18作者:赵梦雅资讯

包爱华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撰稿

摘要

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前列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肺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肺癌早期治疗领域取得了诸多创新性进展。本文将对肺癌早期治疗的创新方法进行综述,包括外科手术技术的创新、辅助治疗手段的突破(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优化等,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最新的治疗思路和策略,同时也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关于肺癌早期治疗的全面信息,助力提高肺癌早期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引言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上升趋势。早期肺癌通常指肿瘤较小、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阶段(如 Ⅰ 期和部分 Ⅱ 期)。尽管早期肺癌患者相对晚期患者具有更好的预后,但传统治疗方法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手术切除后部分患者仍会复发转移。因此,探索更为有效的早期肺癌治疗方法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基础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肺癌早期治疗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果,为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肺癌早期治疗现状

2.1 传统治疗方法概述

2.1.1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早期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目的是完全切除肿瘤组织,以达到根治的效果。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标准手术方式包括肺叶切除术加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这种手术方式能够有效清除肿瘤及可能转移的淋巴结,为患者提供较好的生存机会。然而,对于一些心肺功能较差或肿瘤位置特殊的患者,肺叶切除可能无法耐受,此时亚肺叶切除术(如肺段切除术、楔形切除术)可作为替代选择。但亚肺叶切除术的长期疗效仍存在一定争议,主要担心局部复发率相对较高。

2.1.2 辅助化疗

辅助化疗是在手术切除肿瘤后,给予患者全身化疗,以消灭可能残留的微小转移灶,降低复发风险。在过去,辅助化疗是早期肺癌术后的常规辅助治疗手段。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辅助化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早期肺癌患者的生存率。然而,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大,会给患者带来如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辅助化疗对患者生存的改善程度有限,约只能使 5 年生存率提高 5% 左右。

2.2 传统治疗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手术治疗虽然能够切除肉眼可见的肿瘤组织,但对于一些隐匿性的微小转移灶或肿瘤细胞,手术难以彻底清除,这成为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而辅助化疗尽管有一定效果,但由于其非特异性的作用机制,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正常细胞造成损害,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使部分患者难以耐受,影响治疗的依从性。此外,化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对化疗药物不敏感,导致化疗效果不佳。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来克服这些局限性,提高早期肺癌的治疗效果。

三、肺癌早期治疗的创新方法

3.1 靶向治疗

3.1.1 靶向治疗的原理及优势

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特有的分子靶点进行干预的治疗方法。肺癌细胞中存在多种基因突变或异常表达的分子,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等。靶向药物能够特异性地与这些靶点结合,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与传统化疗相比,靶向治疗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能够更精准地作用于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的损伤较小,因此毒副作用明显减轻,患者的耐受性更好。同时,靶向治疗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3.1.2 常见的肺癌靶向药物及临床应用

在肺癌早期治疗中,EGFR 靶向药物应用较为广泛。中国近一半的 NSCLC 患者存在 EGFR 基因突变。第一代 EGFR - 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对 EGFR 突变阳性的早期肺癌患者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能够显著延长无病生存期。随着研究的深入,第二代和第三代 EGFR - TKI 相继问世。第三代 EGFR - TKI 奥希替尼在辅助治疗中的表现尤为突出。研究结果表明,在使用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后,无论是 Ⅱ - ⅢA 期还是 ⅠB - ⅢA 期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期均有显著获益,长达 5.5 年,且能够将 ⅠB - ⅢA 期患者全人群的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 73%,显著降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率,尤其是脑转移风险。此外,无论患者以往是否接受过辅助化疗,均能获得显著的无病生存获益,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毒副作用轻微。
除了 EGFR 靶向药物,ALK 融合基因阳性的 NSCLC 患者可使用 ALK 抑制剂进行治疗。如阿来替尼,已被批准用于 ALK 阳性 NSCLC 早期肺癌的辅助治疗,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治疗空白,帮助早肺患者降低复发风险。

3.2 免疫治疗

3.2.1 免疫治疗的机制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肿瘤细胞能够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攻击,如表达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 1(PD - L1)等免疫检查点分子,与免疫细胞表面的程序性死亡受体 1(PD - 1)结合,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免疫治疗药物(如 PD - 1/PD - L1 抑制剂)能够阻断这种免疫逃逸机制,使免疫细胞重新恢复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功能。

3.2.2 免疫治疗在早期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在早期肺癌辅助治疗方面,免疫治疗已取得重要突破。阿替利珠单抗是中国首个获批用于 NSCLC 免疫辅助治疗的药物。临床研究显示,对于经手术切除和铂类化疗后的 ⅠB - ⅢA 期 NSCLC 患者,使用阿替利珠单抗进行辅助治疗,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期,降低疾病复发风险。此外,免疫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也成为研究热点。例如,新辅助免疫治疗(即在手术前进行免疫治疗)能够使肿瘤降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同时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为术后的长期生存提供保障。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或化疗,也有望进一步提高早期肺癌的治疗效果,但相关研究仍在探索阶段。

3.3 手术技术创新

3.3.1 微创外科手术的发展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微创外科手术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胸腔镜手术(VATS)和机器人辅助胸腔镜手术(RATS)是目前常见的微创肺癌手术方式。VATS 通过在胸壁上开几个小孔,插入胸腔镜和手术器械进行操作,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且手术效果与开胸手术相当。RATS 则借助机器人手术系统,进一步提高了手术操作的精准性和灵活性,能够更精细地处理肺组织和淋巴结,尤其适用于复杂的肺癌手术。

3.3.2 精准肺段切除技术

精准肺段切除技术是近年来肺癌手术领域的重要创新。对于部分早期肺癌患者,尤其是肿瘤较小且位于肺段内的患者,精准肺段切除术能够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肺组织,减少对肺功能的影响。该技术通过术前精准的影像学评估,明确肿瘤所在的肺段及周围血管、支气管的解剖结构,术中利用荧光导航、三维重建等技术,准确地切除病变肺段,同时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与传统肺叶切除术相比,精准肺段切除术在保证肿瘤根治效果的前提下,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3.4 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优化

3.4.1 多学科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肺癌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强调由胸外科、肿瘤科、呼吸内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团队,针对每一位肺癌患者,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MDT 模式能够整合各学科的优势资源,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精准的治疗。在早期肺癌治疗中,MDT 团队可以根据患者的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基因突变情况、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手术、辅助治疗、放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最佳组合,提高治疗效果。

3.4.2 新辅助治疗与辅助治疗的联合应用

新辅助治疗是在手术前进行的治疗,包括新辅助化疗、新辅助靶向治疗和新辅助免疫治疗等。新辅助治疗的目的是使肿瘤降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同时消灭潜在的微小转移灶。例如,对于部分局部晚期可切除的肺癌患者,先进行新辅助化疗或新辅助免疫治疗,使肿瘤缩小后再进行手术,术后根据病理结果给予辅助治疗。这种新辅助治疗与辅助治疗联合应用的模式,即所谓的 “夹心饼干式” 或 “三明治” 治疗方法,能够从多个阶段对肿瘤进行打击,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临床研究表明,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手术及术后辅助治疗,可使部分不可手术切除的肺癌患者实现手术切除,并获得较好的长生存。

四、挑战与展望

4.1 面临的挑战

尽管肺癌早期治疗取得了显著的创新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部分创新治疗方法的费用较高,如一些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其次,治疗的个体化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不同患者的肿瘤生物学特性、基因突变情况以及对治疗的反应存在差异,如何更精准地筛选出适合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实现真正的个体化治疗,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创新治疗方法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耐药、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等问题。

4.2 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肺癌早期治疗有望取得更多突破。一方面,精准医学将成为未来肺癌治疗的核心方向。通过对患者肿瘤组织进行更深入的基因检测、蛋白质组学分析等,挖掘更多潜在的治疗靶点,开发更加精准、高效的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将在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影像诊断,提高早期肺癌的诊断准确率;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个性化的治疗建议。此外,随着全球范围内对肺癌研究的合作不断加强,新的治疗理念和技术将不断涌现,为肺癌早期治疗带来更多希望,最终实现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目标。

五、结论

肺癌早期治疗的创新进展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新的机遇。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手术技术创新以及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优化等,在提高早期肺癌治疗效果、降低复发风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然而,在推广和应用这些创新治疗方法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个体化水平,降低治疗成本,加强多学科协作,共同推动肺癌早期治疗领域的发展,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参考文献
[1]韩群啸,鲍国林,刘义庆.肺癌早期诊断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2023,18(05):761-764.
[2]李伟,转录组测序和逆转录-微滴数字PCR方法筛选环状RNA用于肺癌早期精准诊断的临床应用研究.安徽省,蚌埠医学院,2022-10-12.
[3]刘宝林,血清MIP-3a水平与小细胞肺癌早期复发与转移部位相关性研究.河北省,河北省易县医院,2022-09-22.
[4]乔文亮,基于循环肿瘤mRNA检测在肺癌早期诊断与分子分型中的应用研究.四川省,四川大学,2022-02-18.
[5]李玉锋,分子影像学在肺癌早期诊断及晚期转移中的应用.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2020-12-04.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