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浙二神韵 | 亚临床发作在局灶性癫痫中的分析与意义

2024-11-04作者:李稳资讯
原创

作者:何晨敏,王爽,汪珊

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的一类反复刻板发作的神经系统综合征。目前,临床发作(clinical seizures, CS)和发作间期痫样放电被人们熟知,常用于癫痫诊断、致痫区定位及抗癫痫发作药物(anti-seizuremedications, ASMs)调整的参考等。而癫痫患者还存在一种隐匿性发作,称为亚临床发作(subclinical seizures, SCS),它是一种发作性脑电图事件,不伴随明显的主观或客观的行为改变,在脑电监测中并不少见。




一. SCS的定义及检出率



SCS是一种不同于背景活动的异常阵发性脑电图事件,可呈现为波形、频率、波幅等方面的变化,并具有时间和/或空间的演变,但无行为学改变和/或伴有主观及客观感觉症状,且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大于等于10秒。


学者们发现颅内脑电对SCS的检出率约50%~60%,明显高于头皮脑电图(约10%)。这是由于前者的空间分辨率高,而后者监测到的异常放电经过脑脊液、脑膜及颅骨等的衰减,难以发现深部脑区的轻微发作,故颅内脑电对SCS的检出率比头皮脑电更接近于其真实的发生率。SCS通常更易见于颞叶癫痫,以颞叶内侧癫痫(mes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 mTLE)为著,这可能与其(如海马结构)易点燃,且放电相对不易传播等特性有关。此外,研究报道SCS在睡眠和夜间监测到的比率分别高于清醒和白天,并在21:00~03:00时间段出现的可能性更高,而在09:00~12:00时间段出现的可能性较小,提示SCS与睡眠关系密切。




二.SCS的脑电图特征

 

图1展示了颅内脑电监测下的SCS及CS。文献报道SCS的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局灶知觉损害性发作(focalimpaired awareness seizures, FIAS)及局灶扩展至双侧强直-阵挛发作(focal to bilateral tonic-clonic seizures, FBTCS),但与局灶知觉性发作(focal aware seizures, FAS)的持续时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在传播模式上,颅内脑电研究发现83%的SCS痫性放电只局限于致痫区;12%的SCS出现致痫区外但局限于同一脑叶内的传播,5%的SCS出现脑叶间的传播,提示SCS较CS传播更为局限。趣的是,与惯常CS相比,即使发作起始区及起始模式均相同时,SCS仍会呈现不同的传播路径,提示了癫痫网络的复杂性,其内在机制探索有助于明晰癫痫症状学产生机制。


图1.一例颞叶内侧癫痫患者的SCS及CS颅内脑电表现,SCS在发作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波形、频率及波幅演变,但患者无临床表现。CS发作时间更长,在发作中期出现明显的波幅和频率的增加,并伴随着临床表现。




三.SCS的临床价值


在致痫区定位上,不论是基于颅内还是头皮脑电监测,SCS与CS定位的一致性均较高。课题组曾报道,在123例头皮脑电同时监测到SCS和CS的局灶性癫痫患者中,55.3%患者两种发作的定位一致。在84例颅内脑电监测SCS的癫痫患者中,40%患者两者定位一致。在临床实践中,若未能记录到CS或CS无法定位时,我们可以参考SCS定位以推测致痫区的定位。此外,SCS常常能提供额外的临床价值以协助决策。文献报道在59例头皮脑电监测到SCS的局灶性癫痫患儿中,20%SCS帮助提示了多灶性癫痫;12%患者由于记录到频繁的SCS,接受了ASMs的继续治疗。


在手术预后层面,Sperling等发现在40例行颅内脑电监测的局灶性癫痫患者中,存在SCS的患者预后更好。我们亦发现在局灶性癫痫患者(颅内脑电组80例,头皮脑电组286例)中,颅内脑电监测到SCS与术后无发作有关。此外,当SCSCS定位不一致,或SCS与惯常CS传播路径不同时,可能提示更为复杂的致痫网络,手术预后通常较差。在手术切除方案设计上,Chauvel等人提出,相比CS,SCS的局限传播模式可更好地评估致痫区以确定手术切除的范围;且当完全切除SCS定位的脑区,该类患者的手术预后更佳。因此,在癫痫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设计时,应重视SCS反应的脑电信息




四.SCS形成的可能机制

基于颅内微电极的研究报道,SCS发作时仅7%的神经元被点燃,先兆发作时有14%的神经元被点燃,而FIAS发作时有36%的神经元被点燃,表明癫痫发作表型与神经元激活的数量有关。课题组研究发现在mTLE中,在发作前1分钟时,CS较SCS在致痫区与传播区间出现更低的功能连接变异度(55~80Hz频段),表明发作表型与致痫区和传播区间的网络连接稳定程度有关。在传播路径上,部分SCS传播到了非症状产生区,而CS传播到了功能皮层从而导致症状的产生,提示发作表型与癫痫的传播路径有关。


此外,脑区间特定频率的功能耦合能够推动临床症状的产生,例如在颞叶癫痫中,口咽部自动征的产生与颞叶-岛盖同步θ波的出现相关,提示发作表型与致痫网络的时空变化有关。




五.研究的局限性


  目前尚无针对癫痫患者中SCS与认知的具体研究,未来这方面研究将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全面的指导,对于改善癫痫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关于SCS与临床发作在脑电机制上的比较分析也较少,特别是颞叶外癫痫中SCS的形成及传播特征,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此外,尚无针对SCS的药物治疗研究,为控制SCS而采取积极ASMs治疗是否对患者产生近期或远期的临床效应尚无相关报道。




六.总结



SCS在局灶性癫痫中比较常见,特别是在颞叶癫痫患者中;其在致痫区定位及手术预后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应在临床诊疗评估中积极纳入SCS的脑电信息,以提升诊疗水平,优化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略



专栏介绍




点击图片查看全部内容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成立于1955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神经病学专科之一,也是浙江省唯一的国家临床重点神经专科。在最新的“复旦版”中国医院专科综合排行榜和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中,科室排名分别位列第10位和第5位。


为充分发挥科室特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携手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共建【浙二神韵】学术专栏,通过解读领域前沿进展、分享疾病诊疗经验、解析最新指南/共识等,提升基层临床医生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水平。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