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J Intern Med:强化血压控制后的直立性血压变化不影响认知结局【心血管研究展播】

2024-04-16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强化血压控制后的直立性血压变化不影响认知结局

发表期刊:内科医学》[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IF(2022):11.1]

通讯作者:桑才华,杜昕,马长生

第一作者:蒋超,赵曼霖

主要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推荐理由


关于体位性血压变化如何影响强化降压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本研究对SPRINT MIND试验的认知及MRI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从认知功能及脑健康的角度,体位性血压变化不应被视为强化降压治疗的阻碍。



研究解读


本研究旨在探究体位性血压变化是否影响强化降压治疗的认知功能获益。研究共纳入SPRINT MIND试验的8547例高血压患者,排除了站立1分钟时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110mmHg的严重体位性低血压人群、糖尿病人群及卒中人群。强化降压组的降压目标SBP<120 mmHg,标准降压组降压目标SBP<140 mmHg。认知结局为痴呆(Probable dementia, PD),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以及复合终点(PD或MCI)。研究人群平均年龄为67.9(9.41)岁,女性占比35.6%,基线SBP和DBP的平均值分别为139.66(1.59)和78.13(11.95)mmHg。


我们构建了基于COX分析的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以分析体位性血压变化和强化血压治疗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强化降压治疗对于PD或MCI的获益不受体位性血压变化的影响。与标准降压组相比,强化降压组发生显著体位性血压变化的患者(立位SBP变化幅度≥20 mmHg)发生PD或MCI的风险并未显著增加[HR(95%CI)分别为0.82(0.50~1.35)和0.41(0.21~0.80)。此外,我们对MRI数据进行了分析,包括了345名患者的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 CBF)数据以及445名患者的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 WML)数据。


通过构建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我们发现强化降压治疗对于脑灌注及结构的影响在不同的体位性血压变化下是一致的。即使患者存在显著的体位性血压变化,强化降压治疗仍增加脑血流量。研究结论为强化降压对认知功能、脑灌注及结构的获益不受体位性血压变化的影响。从认知及脑健康的角度,不应将体位性血压变化视为强化降压治疗的阻碍。


研究发表于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IF=11.1),摘要入选2023年ACC Scientific Session的flatboard presentation. 



专家点评


SPRINT研究已证明强化降压治疗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其子研究SPRINT MIND的结果显示强化降压可改善轻度认知障碍,揭示了强化降压治疗带来的认知功能获益。体位性血压变化在高血压患者中并不罕见,既往研究显示体位性血压变化(包括体位性低血压和体位性高血压)与心血管事件及认知障碍风险增加相关,其潜在病理生理机制或与体位性血压变化所致的心、脑等脏器的低灌注相关。由于担心强化降压治疗会增加低血压发生,加剧脏器低灌注情况,因此在发生显著体位性血压变化的人群中对于是否强化降压往往犹豫不决。目前,关于体位性血压变化如何影响强化降压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缺乏充分的研究证据。


本研究探讨了强化降压的认知功能获益是否受体位性血压变化的影响,通过对SPRINT MIND试验的进一步分析,揭示了强化降压治疗带来的认知功能的获益并不受体位性血压变化的影响。此外,本研究还进一步对MRI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在发生显著体位性血压变化的人群中,强化降压对于脑血流量及脑白质病变的影响,结果发现强化降压治疗对于脑灌注及结构的作用同样不受体位性血压变化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了本研究的结论。


本研究为临床实践中强化降压治疗策略在发生显著体位性血压变化的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了支持的证据,从认知功能及脑健康的角度,体位性血压变化不应被视为强化降压治疗的阻碍。SPRINT MIND试验的认知结局及MRI数据均经过严谨专业的综合评估,为本研究的分析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基础。需要注意的是,SPRINT研究排除了站立1分钟收缩压<110mmHg的严重体位性低血压人群、糖尿病人群及卒中人群,因此本研究结论不适用于上述人群。



作者介绍


图片6.png
通讯作者

桑才华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心律学会常务委员。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项目培训基地(心律失常介入)导师。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核心带教术者。擅长各种复杂快速心律失常(房颤、房扑、房速、阵发性室上速以及室速/室早)的导管消融以及左心耳封堵术。近年来,个人完成心律失常导管消融超过1500例/年,其中房颤导管消融约800例,室早、室速(包括各种复杂高危器质性室速、室颤、心外膜室速)消融在500例以上,实战经验丰富。常规心腔内超声指导下行各类复杂心律失常导管消融,践行绿色电生理,99%的病例已实现零曝光。擅长零射线消融治疗孕妇及儿童复杂心律失常。参与组织和具体实施了国内首个持续性房颤消融策略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全程参与了持续性房颤2C3L消融策略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在国内率先提出2C3L联合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这一策略,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推广到国内一百余家电生理中心,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在国际上首次建立左房顶部线阻滞评价简化标准。在国际上首次系统总结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房间隔穿刺的方法。在国内首次总结了心外膜参与二尖瓣峡部依赖房扑、顶部依赖房扑以及双房折返等复杂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点,并发表在国际权威电生理期刊。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复杂心律失常相关论文二十余篇。


图片8.png
通讯作者

杜昕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安贞医院心衰中心执行副主任,北京市心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系务委员会委员。

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临床研究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北京心联乔治心脏健康研究所所长、汝阳农村健康研究所所长。任Circulation杂志、PACE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等多种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

承担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1项 、首都发展基金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00余篇。

图片3.png
通讯作者

马长生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曾任会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慢病远程与智能管理分会主任委员。担任Circulation副主编,PACE主编,Europace、JICE、Circulation AE、CMJ等国内外30余种学术期刊编委,北京市科委心血管领域“领衔专家”。


图片9.png
第一作者

蒋超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具有扎实的心血管临床诊疗功底。目前师从我国心律失常领军专家马长生、董建增教授,擅长各类心律失常疾病的药物及导管消融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等项目,参与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临床研究项目。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在Circulation、Hypertension等心血管权威期刊发表论著多篇,成果被国内外指南所引用,入选北京市“青苗”人才项目。


图片10.png
第一作者

赵曼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内科学博士在读。




团队介绍


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各类心律失常门诊量和手术量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引领着我国心律失常临床研究和治疗器械研发领域的发展。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在临床和科研等方面各有突出优势的、可持续发展的旗舰团队。目前包括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4名,万人计划人才1名,中青年研究人员30余位,其中1人获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获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获“北京市卫生系统领军人才”、3人获“北京市卫生系统学科骨干”,3人获“北京市科技新星”。业务专长覆盖了心律失常基础研究、转化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临床实效研究和治疗器械研发等各个方面,并于2013年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