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颈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特征与人群风险

2021-08-16作者:论坛报沐雨资讯
脑血管病非原创



微信图片_20210728154239.png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以血管内膜形成粥瘤或纤维斑块为特征,主要累及大动脉(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和中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等),可使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和中膜弹性减弱,引起相应器官缺血性改变,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卒中和四肢坏疽等。其中,累及颈动脉的AS,称为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


颈动脉粥样硬化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疾病负担,在中国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斑块的流行水平很高,一项队列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研究在2004年6月-2008年7月期间共纳入中国五座城市,五个农村中23973例研究对象,其中女性14833例(61.9%),平均年龄50.6±10.0岁。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大动脉和腔隙性脑梗死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微信图片_20210728154244.png


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2020年,全球30~79岁成年人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患病率约为27.6%(95% CI 16.9~41.3),相当于10亿6670万人患病,与2000年相比增长57.46%;全球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约为21.1%(13.2~31.5),相当于8亿1576万人患病,与2000年相比增长58.97%;全球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约为1.5%(1.1~2.1),相当于5779万人患病,与2000年相比增长59.13%。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患病率比女性高。现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颈动脉斑块的常见危险因素。2015年,西太平洋地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颈动脉斑块患病率最高,非洲地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患病率最低,地中海东部地区颈动脉斑块患病率最低,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患病率比女性高。


微信图片_20210728154534.png


因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级预防和管理,需要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


微信图片_20210728154250.png


CA的疾病负担巨大,针对可干预危险因素可以进行诊治,经过多学科合作,深入开展流行病学、影像学和基础研究,也可为更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循证依据。


来源:天坛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刘改芬教授报告整理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