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西院区综合内科,有一位备受尊敬的医者——李慧教授。她以深厚的医学知识,中西医互补的治疗理念,为无数患者带去了健康和希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信任。
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李慧教授设立「慧声心语」专栏,分享高血压、心力衰竭合并胸腔积液、高脂血症、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诊疗的宝贵经验,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智慧。专栏不仅涵盖实用的健康小贴士,还涉及前沿的医学新知,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权威、专业的心血管健康知识,帮助大家提升健康意识,照亮通往健康的道路。
在中医学中,胸腔积液被视为一种特殊的“水肿”现象,其形成与肺、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中医治疗胸腔积液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即创 “十枣汤”治疗悬饮、支饮水液代谢失常等病变。“十枣汤”是治疗胸腔积液的有效方,但药物峻猛,临床需谨慎使用。东方医院西院区综合内科在此传统方剂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改良,推出了甘遂大枣散方剂,可达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本期李慧教授就中医治疗胸腔积液的特色和方法,分享专业见解和临床经验,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
李慧教授点评:胸腔积液在治疗方面,西医通常用利尿剂、胸腔穿刺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存在临床效果欠佳,穿刺损伤,复发率高,患者耐受性差等问题。
中医药治疗胸腔积液历史悠久,有其独到优势,早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即创 “十枣汤”治疗悬饮、支饮水液代谢失常等病变。“十枣汤”是治疗胸腔积液的有效方,但药物峻猛,临床需谨慎使用。东方医院西院区综合内科在此传统方剂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改良,推出了甘遂大枣散方剂,保留了传统方剂的有效成分——甘遂和大枣,通过甘遂的逐水作用和大枣的健脾益气作用,共同作用于患者的病理状态,以达到消除胸水、调整体质、减少复发的目的。同时通过减少有毒成分的使用,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基于临床实践,我们在《北京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等期刊发表了论文,通过临床案例的分享,展示了甘遂大枣散在治疗顽固性胸腔积液中的应用效果。通过精心设计的治疗方案和剂量调整,甘遂大枣散在减少胸水、改善症状方面表现出显著的疗效,特别是心力衰竭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表现出更好的临床效果,有效率高,减少了利尿剂的用量,减少了尿酸代谢的异常,改善了心功能,同时,通过大枣的调和作用,减少了甘遂可能带来的毒副作用,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根据临床需要,部分患者经辨证还辅以其他中药汤剂,改善全身状态。这种以患者为中心,根据个体差异调整治疗方案的方法,是中医治疗的精髓所在。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也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甘遂大枣散的长期安全性进行深入探讨,包括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研究、潜在的毒副作用监测等,以确保患者在长期治疗中的安全。未来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探索甘遂大枣散在不同类型胸腔积液治疗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例如,是否可以将甘遂大枣散与现代医学的胸腔注射药物治疗等方法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我相信,随着未来研究的不断深入,以甘遂大枣散为主方的中医方剂将在心力衰竭合并胸腔积液,以及其他类型胸腔积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李 慧 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西院区综合内科主任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先后师从金章安教授、鲁卫星教授
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
首都国医名师冯建春教授
现任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常务理事
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双心医学研究分会副秘书长
北京国际医药促进会会员
擅长调肝理脾法治疗各种内科疾病
特别是中青年高血压以及难治性高血压
心力衰竭合并胸腔积液、冠心病
高脂血症、心律失常、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久咳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西院区综合内科集心血管、内分泌、呼吸、风湿免疫等专业为一体,中西医结合治疗相关疾病,对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糖尿病、肺炎等疾病有比较成熟的诊疗方案。尤其是中青年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心力衰竭合并胸腔积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久咳等疾病,充分发挥中医特色,疗效突出。综合内科人才培养以专业为基础,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以整体观为导向,培养“以疾病为突破口,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型人才,患者满意度较高。西院区综合内科为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在高血压诊疗方面,除原发性高血压规范诊疗外,还可进行继发性高血压筛查,对初期中青年高血压采用中医治疗方法,针对一些难治性高血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有较为成熟的经验。 针对糖尿病,对糖尿病前期,初期糖尿病患者采用中药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综合内科在李慧主任带领下,中西融通,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以“疾病为突破口, 以患者为中心”,发挥整体治疗观,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医学编辑:中国医学论坛报 梅文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