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童朝晖:医生这个职业就是见了患者就要救

2021-07-02作者:壹声资讯
原创 人文

2021-07-01_200936.jpg


童朝晖教授


童朝晖,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荣获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首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获得第十届、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参与新冠肺炎防治工作,获得“重症八仙”的美誉。


“对医务人员的严管,

才是对患者的厚爱”


童朝晖从事呼吸与危重症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已有32年,每一次应对突发应急公共卫生事件,都以精湛的医术护佑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暴发,38岁的他临危受命,担任SARS定点医院的病区主任,带领团队取得百余例患者无一死亡的成绩。


近年来,他又带领团队连续创下多个第一:2008年,发现北京市第1例H5N1禽流感患者;2013年,诊治北京市第1例H7N9禽流感患者;2019年8月,发现并成功救治北京市第1例H5N6禽流感患者;2019年11月,诊断救治109年以来北京市首次出现的2例输入型肺鼠疫患者,彰显了首都医务工作者的大爱担当。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1月18日,童朝晖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奔赴武汉。一到武汉,他就扎进隔离区,整整两天时间,把所有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情况摸查了一遍。在查房过程中,他发现有些医生不够专业,就提出了严肃批评。但事后他才知道,这些医生不是危重症专业,有的甚至不是内科医生,他们都是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紧急过来增援的。后来童朝晖说,“我虽然很心疼,但并不后悔,对医务人员的严管,才是对患者的厚爱。”


他手把手倾囊相授自己30多年的临床经验:“合适的气囊压力摸上去的手感,比鼻尖要软一点,比嘴唇要硬一点。”“搞危重症,要有鹰一样的眼睛,发现患者细枝末节的变化。”不仅如此,在危重症病房里,他对监控仪器的线路、导管等摆放位置不合理的问题,也都逐一调整,耐心示范解释,督促医务人员关注患者的每一个细节。就这样,他经常在重症监护病房一待就是10个小时以上,从刚出生的婴儿,到90多岁的老人,一个一个地与死神“掰手腕儿”,努力用最精湛的医术挽救患者的生命,最大限度降低死亡率。


那段日子,他白天查房、救治病患,晚上开会,写诊疗方案。忙碌之余,还及时将自己的发现和思考整理成诊疗日记,通过媒体分享给全国乃至全球的同行。他提出的“每个医疗队都要建立临时党支部,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鉴于早期重症、危重症患者不断增多,预后不良,应‘关口前移、积极救治’”等多条建议都被中央指导组采纳。他还参与了第2~8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1~3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危重症病例诊疗方案》的撰写……多项任务压身,巨大的体力透支让他短时间内瘦了8斤,但他却说:“医生这个职业就是见了患者就要救。作为党员,国家有需要,就必须冲锋在前!”


他还参与指导了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肺科医院等16家医院以及武汉周边的黄石、黄冈、鄂州、孝感4个城市4家医院的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指导并救治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超过2000人次。武汉疫情缓解后,他又连续转战哈尔滨、吉林、青岛、北京、石家庄、通化等地,指导提升当地新冠肺炎防治水平,挽救了大量重症患者的生命。


疫情期间,他连续战“疫”250余天,行程超过1.5万公里。出征时,街道空荡、病毒肆虐;归来时,人潮涌动、大地回春。


“所有用在患者身上的药物都要经过科学严谨的论证”


新冠肺炎“阻击战”打响后,为了消除社会上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焦虑恐慌和对危重症患者治疗的盲目悲观,童朝晖利用点滴时间进行新冠肺炎的科普宣传。


2020年1月29日,童朝晖及时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记者的采访,介绍对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方案和成效,化解了公众对新冠肺炎的恐慌情绪;当大家根据体外试验结果对某中药治疗新冠肺炎的效果盲目乐观时,他于1月31日通过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众号解释了实验室结果和临床有效性之间的差异,他强调,所有用于临床、用在患者身上的药物,其安全性、有效性都要经过科学严谨的论证;2月8日,他再次向百姓介绍了病毒和机体免疫规律,指出抗体会持续半年,一般康复患者半年内不会二次感染,消除了公众的担忧;在公众对少数出院患者再次核酸检测结果转阳感到不安时,他又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一过性核酸阳性不具备传染性;随着出院人数日渐增多,患者对出院后如何康复感到困惑,也对肺功能的完全恢复存在担忧,他再次通过中央电视台发声,提示大家安心静养,根据对SARS康复患者的随访经验,大部分患者的肺功能1年内可以康复。他的专业指导还登上微博热搜榜第2位,话题浏览量达到8419.8万次。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发挥了医学专家的专业特长,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客观公正澄清事实,回应社会关切,积极正面引导社会舆论,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全部能量。


“跟死神抢夺生命,靠的就是专业和严谨”


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重点临床专科。童朝晖带领团队始终走在学科前沿。


他的团队建立了国内最为完备的呼吸支持体系,率先将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应用于极重度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ECMO支持呼吸衰竭中心之一。


童朝晖曾经说过,“跟死神抢夺生命,靠的就是专业和严谨。”2014年2月21日,童朝晖接到求救电话,1位24岁患者因农药百草枯中毒生命垂危,请求会诊指导救治。百草枯中毒抢救成功率只有30%,童朝晖团队立即赶往患者所在医院。却在途中接到电话:“你们别来了,患者病情急转直下,快不行了。”当时,患者两侧肺脏已经丧失气体交换功能,出现中度呼吸衰竭,吸氧的动脉氧分压比正常静脉氧分压数值还低!童朝晖团队没有轻易放弃,坚持赶往医院,经过全力抢救,他们应用ECMO技术将患者从“死亡线”拉回。后患者被转运到北京朝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在童朝晖团队的努力下,患者闯过一关又一关,终于在3月7日等到适合的肺源,接受了双侧肺移植手术。4月1日,患者康复出院。


此外,童朝晖团队还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包括超声支气管镜、磁导航支气管镜、冷冻肺活检等先进的介入呼吸病学技术,解决了大量疑难病例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问题,专业水平在国内遥遥领先。作为负责人,他还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等课题10余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取得了教学与培训工作的丰硕成果,累计培训8000余人,为全国各省市医院培养了大批呼吸危重症专业的医疗与护理骨干。


在助力医疗脱贫攻坚工作中,他指导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与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合作成立呼吸疾病诊疗中心,服务张家口及周边地区百姓1.4万余人次,填补了10余项医疗技术空白,造福张家口地区乃至内蒙古东部、山西北部广大地区的百姓。


从医32年来,只要有重症患者的地方,童朝晖总是冲在最前面。他说:“作为医生,守护健康、守护生命是我终生的职责,我将继续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以实际行动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毕生力量。”


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供稿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