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多中心研究通过LCA方法建立致敏模型,识别临床特征差异,挖掘风险因素|呼吸研究展播

2024-04-09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原创


成果名多中心研究通过LCA方法建立致敏模型,识别临床特征差异,挖掘风险因素

发表期刊:临床和转化过敏》[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Allergy,IF(2022):4.4]

通讯作者:孙宝清
第一作者张嘉乐

主要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推荐理由


气源性过敏原是哮喘的主要诱因,其分布受地理差异影响。目前,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源性过敏原致敏模式缺乏研究。本多中心研究通过LCA方法建立致敏模型,识别临床特征差异,挖掘风险因素,为哮喘诊疗和管理提供新的见解。



研究解读


地理差异影响着不同地区流行的气源性变应原的循环,进而在过敏性呼吸道疾病中形成不同的致敏模式。因此,本横断面研究旨在分别识别中国大陆不同地区哮喘患者的潜在致敏特征,以揭示症状评分、危险因素与致敏模式之间的关系。


我们纳入了来自中国大陆10个医疗中心共计1056名哮喘患者,并划分为两个队列(东部和西部),根据患者血清12种气源性变应原sIgE水平,使用无监督统计建模方法潜在类别分析(LCA),对两个队列患者分别聚类为4种不同致敏模式。对不同潜在类别患者的临床特征、哮喘控制测试分数(ACT)和环境暴露情况进行比较和总结。危险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在中国大陆东部和西部地区,屋尘螨(HDMs)和艾蒿分别是最常见的吸入过敏原,致敏率分别为50.0%和45.0%。LCA在两个区域队列中分别确定了四个sIgE致敏模式,定义如下:东部队列:1类,高花粉和HDMs致敏(8.87%); 2类,以HDMs致敏为主(38.38%); 3类,高HDMs和动物皮屑致敏(6.95%); 4类,低/无空气过敏原致敏(45.80%)。西部队列:1类,杂草花粉高致敏(26.14%); 2类,多花粉高致敏(15.02%); 3类,以HDMs致敏为主(10.33%); 4类,低/无空气过敏原致敏(48.51%)。值得注意的是,在队列内或队列之间观察到年龄、ACT评分和共患病情况再不同致敏模式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此外,还指出了不同致敏模式患者的不种风险因素。


通过LCA方法对中国大陆具有不同致敏模式的哮喘患者进行聚类和鉴定,揭示了多过敏原致敏特征、地理差异与哮喘之间的关系,在临床实践中给特应性疾病的监测、管理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策略。文章已总结发表于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Allergy (中科院2区,IF = 4.4,DOI: 10.1002/clt2.12271)



专家点评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郝创利教授:

这项研究通过潜在类别分析(LCA)深入研究了中国哮喘患者的致敏模式,并揭示了地理差异与致敏模式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对来自10个医疗中心的1056名哮喘患者进行了东部和西部队列的划分,基于12种气源性过敏原特异性IgE反应性水平,将其聚类为四种不同的致敏模式。


在东部队列中,研究发现了四种致敏模式:高花粉和尘螨致敏、以尘螨致敏为主、高尘螨和动物皮屑致敏以及低/无空气过敏原致敏。而在西部队列中,致敏模式包括杂草花粉高致敏、多花粉高致敏、以尘螨致敏为主以及低/无空气过敏原致敏。这些结果突显了地理差异对哮喘患者致敏模式的影响。


研究还发现,在不同的致敏模式中,患者的年龄、哮喘控制测试评分(ACT)和合并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尤其是在东部队列,表现为临床症状更为严重的患者在一些致敏模式中所占比例较高。在年龄方面,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暴露于各种过敏原的时间增加,多重致敏的概率增加。特别是在婴儿期,由尘螨引起的过敏性哮喘更为常见。这可能与在COVID-19封锁期间,人们在室内活动增加、减少户外活动有关。有趣的是,在该研究中发现东部队列的儿童对尘螨的敏感性可能比西部队列的更高,这提示中国东部地区的儿童,尤其是沿海城市的儿童,应更早地意识到对尘螨的致敏。


研究还观察到在东部地区尘螨致敏的患者中,过敏性结膜炎和哮喘的显著共存。而在西部地区,对杂草花粉和尘螨致敏的患者则表现出更为复杂的致敏模式,包括对草树花粉或尘螨的敏感性。此外,在东部地区对花粉致敏的哮喘患者中,食物过敏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表明对花粉的致敏可能增加特应性疾病的风险。


总体而言,研究提供了区域性致敏模式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提高对哮喘患者过敏原相关风险的认识,并为监测、管理和预防提供了新的策略。



作者介绍


图片4.png
通讯作者

孙宝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检验部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过敏原诊断学组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过敏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过敏医学专业委员会科学普及研究学组副组长、广东省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过敏原流调和临床免疫研究,主持国家级基金4项、省部级基金9项,市级基金1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llergy》《ERJ》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10分以上论文20篇,5分以上论文50篇,累计影响因子500分;主编学术专著与教材4部,撰写了“过敏原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开展了临床试验38项;获授权专利5项;共计培养硕士研究生31人,博士研究生4人,博士后3人;曾获广东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进步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图片3.png
第一作者

张嘉乐

广州医科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为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过敏原组分诊断检测及新发过敏原的表征鉴定等。





团队介绍


团队以气道免疫相关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为重心,建立了临床免疫样本库及数据平台,应用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及代谢组学等高通量分析技术,为癌症、过敏与感染疾病早诊、早治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与检测策略。近年来,联合粤港澳大湾区及我国多地医院,开展全国过敏原流行病学调研,进行不同检测的技术研发与改良,2021年主持撰写了“中国过敏原诊断专家共识”正式出版,提高我国基层地区的过敏疾病诊疗水平。面对疫情,积极探索新冠诊断技术,开展了多中心的新冠疫苗接种者免疫监测,为疫情防控决策提供了重要佐证。


团队负责人主持国家级基金4项、省部级基金9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llergy》《ERJ》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10分以上论文16篇,累计影响因子478.704分,主编学术专著与教材5部,开展了临床试验38项,获全自动样品处理系统获得医疗一类证,发明授权专利5项,获广东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进步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从2013年至今,团队每年举办过敏与免疫相关的学习班,其中国家级共计3次,省级共计9次及市级共计9次;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34名,近三年,共计获得国家奖学金4人次,优秀研究生13人次,其他学业奖学金包括义翘奖学金、南山医学奖学金等28人次。同时,团队指导本科生参加南方健康科普大赛获得优秀奖4项,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银奖、广东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三等奖、“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得一等奖及生化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